合影留念。
潘雪芬(左)与弟子边玉洁现场表演。
参观樊粹庭纪念馆。
文/图全媒体记者郭建光
初秋的豫剧小镇关王庙云淡风轻,天气晴好。8月27日上午,在樊粹庭纪念馆,樊粹庭的得意弟子、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潘雪芬,指着一张黑白照片中的一个女孩激动地说:“这个就是我。这是樊先生创办“狮吼儿童剧团”在朝鲜演出时拍的。这些年来,樊先生一直活在我心中。今天,我们有幸来到樊先生出生的地方,看到建有樊先生纪念馆、设置樊粹庭街道以及樊粹庭铜像,处处体现出纪念樊先生的良苦用心,我们为樊先生感到欣慰!”
听完潘雪芬这番话,同为樊粹庭弟子的陈素英、黄玉珍、杨瑞武等老人禁不住鼓起掌来,纷纷表示这番话代表他们此行的感受。
樊粹庭故里寻踪
师徒情缘得以延续
8月26日,来自西安的几位年迈的樊粹庭先生的高徒在驻马店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樊粹庭文化戏曲广角、樊粹庭水上大舞台,来到樊粹庭诞生地观瞻纪念碑、文化墙及关王庙村樊粹庭戏曲舞台。8月27日上午,几位老人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樊粹庭纪念馆参观。
在一幅幅翔实的照片文字介绍前,几位老人一边走一边唏嘘,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经过他们讲述变得宛如发生在昨天,而樊粹庭先生的伟大形象在每一个人心中渐渐升腾,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敬。
著名的豫剧改革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樊粹庭诞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从小受家乡传统戏曲文化熏陶,1929年大学毕业后,樊粹庭投身豫剧改革,他改造提升祥符调唱腔体系,更新伴奏乐器等,编排导演了数百部传统与现代剧目,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享誉舞台的豫剧名角。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豫剧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樊粹庭也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的奠基者和领航者,被戏剧界公认为“现代豫剧之父”“中国的莎士比亚”“河南的关汉卿”。
驻马店市先后成立了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以及樊粹庭豫剧团、圆梦艺术团、爱心艺术团3个剧团、46个戏曲班社,从艺人员上千人,豫剧文化正逐渐成为关王庙乡、驻马店经济开发区乃至全市的主导文化产业,形成了集研究创新、演出经营、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全新格局。
得知驻马店经济开发区于2018年荣获首批“河南省豫剧之乡”称号、驻马店市于2019年荣获“河南省戏曲之乡”称号,几位豫剧名家纷纷为驻马店市点赞,称这是驻马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更是驻马店文艺界的一件盛事。
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负责人介绍,驻马店正加快推进“豫剧小镇”建设,按照南有“皇家驿站”、北有“豫剧小镇”的规划,着力打造河南豫剧特色小镇,叫响樊粹庭戏剧文化品牌,建强戏曲院团。同时,整合戏曲资源,正筹建“一院两中心”(驻马店市豫剧院、樊粹庭豫剧指导中心、樊粹庭豫剧研究中心),把驻马店市建成豫剧、戏曲事业、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发展高地。“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颁奖晚会上,省文联、省剧协决定从2020年第九届起,把黄河戏剧节永久落户驻马店市。
在樊粹庭纪念馆,潘雪芬还现场向弟子边玉洁传授樊派豫剧精髓。看着师徒俩人活灵活现的表演,大家连连鼓掌叫好。
回忆樊粹庭轶事
砥砺后人永攀豫剧高峰
作为樊粹庭先生的徒弟,八旬老人杨瑞武回忆樊先生创作豫剧剧本的始末,谈起与樊先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说:“樊先生创作的剧目直指民心,他关心妇女,同情妇女遭遇。他的创作人民性非常强。他奖罚分明,胸襟坦荡,令人钦佩。”
杨瑞武回忆,其中一个剧目有一场武戏,徒弟们觉得没多大意思,可是樊先生根据剧情需要,明确表示这场武戏必须排好。他亲自指导大家排这场武戏,排演时,樊先生会根据每个演员的动作进行详细指导。
潘雪芬主攻文武小生。她是河南省偃师人,父亲是曲剧老艺人、领班,5岁登台,随后入樊粹庭先生创办的“狮吼剧团”儿童班学艺,是“狮吼剧团“第三代学员。她天资聪慧,勤学苦练,颇得樊先生的重视。她扮相英俊、功底扎实、表演潇洒、嗓音洪亮、文武俱佳。她与关灵凤在《霄壤恨》配戏,曾受到程砚秋的夸奖。13岁排演武戏《岳家庄》而一炮走红,后到朝鲜慰问演出。她从1940年~1966年跟随樊老师多年,樊先生曾专门为她写了《松树坪》一剧。她塑造了十一郎、狄青、杨八姐、哪吒、杨雪、薛丁山、陆文龙、寇准等诸多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被公认为豫剧界难得的女武生。
潘雪芬回忆,她和姐姐一起被父亲领着找到樊先生拜师,樊先生表示老大可以留下,小的牙还没长好就不收了。潘雪芬当即表示,自己会很多表演,并现场为樊先生演出了两段。看着眼前这个机灵的丫头,浑身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樊先生同意她留下来试一试。“这一试就是一辈子。”潘雪芬回忆,由于自己的童子功好、不怕吃苦,樊先生不断发掘她身上的优点,让她扮演武小生,演着演着自己就对武生更加着迷。
“我记得学习其他剧目的扫堂腿,怎么也学不会。樊先生就对我说,练烂20双鞋就学会了。他还奖励我三双棉袜,想着老师对自己的厚望,就勤奋练习,终于练会了。”潘雪芬说,有一次看别的剧团表演时,几个丫鬟伴随小姐游园,唱到采花一句的时候突然朝着观众变出一朵花来,迎来掌声无数。演出结束,樊先生就恳请人家教我们这招,可是人家不教,于是樊先生就嘱咐我们旦角跟着旦角,武生跟着武生,从化装到演出注意每一个细节,终于“偷师学艺”成功。
“没有樊先生就没有我陈素英。”85岁的陈素英回忆,樊先生敢于革新豫剧事业,他开创性地在音乐、戏曲创作等方面为后人指明方向,甚至全国的戏曲同行都为此受益。
“排练樊先生的戏时,每一个动作,每一处细节都不容小觑,他都精益求精,不达要求不收兵。”陈素英表示,很多其他剧种的剧本经过樊先生改动变得内涵深远,演员表演起来更加精彩动人,观众更加愿意看。“如今我指导学生,凡是樊先生定的剧目,我都严格按照老师的方法指导学生,一点都不改动,反而我自己执笔写的剧目根据演出效果及时修改。樊先生是一代大师,是我们心中最崇敬的老前辈。”
樊先生的弟子黄玉珍说,樊粹庭先生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作为旦角感情戏需要充沛的内涵,他不是强硬地灌输给演员,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我们内心生发出剧情需要的肢体表现,从而在舞台上完成自己的角色塑造。樊先生博采众长,为豫剧所用,我们有幸跟随樊先生学习,至今不敢相忘。”
潘雪芬老师此行还将带来一批照片、资料捐献给樊粹庭纪念馆。“何谓艺术的感染力?梅兰芳先生在西安演出期间,老师买票让我前去学习,那一场《游园惊梦》,令我如坠云里雾里,梅先生的表演摄人心魄,一双眼睛灵动而漂亮。我就在想,这一定是一个现实中的漂亮女子,根本没想到他是堂堂男儿身。直到谢幕,看到他的妻子我才恍然大悟,梅先生的表演真的了不起!”
潘雪芬告诉记者,“在‘狮吼剧团’学艺,包括我在内的许许多多的樊先生的学生受益终生。我们学习樊先生的博大胸怀,学习他励精图治的改革豫剧的精神,学习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态度,学习他干一行专一行的钉子精神。我们都沐浴在樊先生的艺术魅力之中,无论走得多远,恩师犹如灯塔远远地在前方指引我们继续在豫剧事业上不断努力。我们只有把豫剧艺术发扬光大,才得以告慰樊先生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