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科技连接市场乡村农事大不同

白露已过,天气微凉,又到一年的秋收时节。田野里收割机隆隆作响,小路旁村民们收获运输正忙,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堆满了朴实农民辛劳果实和历经半年的希望。在这家家户户热火朝天的忙碌季节,秋季农事百景图中的新变化、新气象让我们看到了如今农业农村的发展和丰收的新希望。
文/图全媒体记者 杨晓晖 通讯员 刘沛羽
昔日看天种地难如今科技便利多
走进确山县双河镇陈上庄村,我们看到了与农田秋收不同的另一番忙碌景象,在其他农民还在为粮食收获奔波时,温棚内的“秋种”已开始。白墙素顶近百米的日光温室大棚中,20多名农民正在将新购买的西红柿苗一棵棵分拣至托盘中,小心翼翼地栽入松软的土壤中(如图)。
大棚的管理人员站在大棚旁的一台机器旁,熟练地操作水泵运转,不一会儿,菜苗间的喷淋滴灌设备便运转起来。在水分滋润下,温棚内的菜苗充满勃勃生机。
据悉,在温棚内忙碌的20多名农民都是陈上庄村中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他们大多产业受益多元化温棚富民又富村
在大棚里忙了一上午的贫困户许伟跋领了60元务工费。从秋收忙完家里农活以来,他已在大棚干了十多天,收入已经赶上地里大半年的收成。在家门口干活就有工资,这让年过古稀的他十分开心。
除了在大棚里务工能获得工资外,温室大棚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还为村里的每一个贫困家庭签订了村集体经济带贫协议。只要平常参与管理和支持村里产业发展,年底村里还会将番茄的部分收益分给贫困群众,贫困户每年的收益都超过2000元。村里的58户贫困群众,一户不漏都享受到了“务工+分红”的双向产业扶持。
村集体引进的番茄温棚与曾经的“旧土棚”的生产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除了栽苗外,浇水、施肥都采取了设施农业技术,种植效率大大提高。据许海涛介绍,番茄温棚不仅是带动贫困群众的扶贫产业,还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产业,去年仅温棚就为村集体带来超过2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生产销售精准对接多措并举开拓市场
置身陈上庄村周边,亦感受到乡村农业发展的大不同,一排排温棚、一个个种植基地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现象。连片的温棚基地犹如置于沃野的长龙。陈上庄村是一个缺水村,种植番茄对乡村来说还是新鲜事,村干部和村民一直担心销路问题。
政府扶持和致富带头人的鼎力相助让大家打消了这个顾虑。今年,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从未影响到番茄的销路。村集体在本村致富带头人的帮助下,不仅与周边市县的大小商超建立购销合作关系,还成立了专门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多方开展购销对接和规模化运营。政府部门还帮助村集体将西红柿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并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将西红柿带到每一个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食堂,为产品打开了销路。
如今,陈上庄村不仅西红柿温棚产业发展稳定,村里还建起了多座村集体经营的香菇食用菌温棚,进一步通过产业多元化、规模化为乡村留住更多市场。
秋日的晚霞映照在温棚顶折射出绚丽的色彩,双河镇一座座温棚、一个个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建立的村集体产业,正带领群众朝全面小康的路上迈进。
文化水平不高,过去只能靠天收、种传统农作物。为帮助村民发展,早日实现脱贫,在合作社支持和集体经济项目的共同努力下,
村里建起了西红柿日光温棚。
该村党支部书记许海涛长期负责和参与村集体温室大棚的管理。“这是我们建大棚以来第二次下苗了,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都在提升,相信今年的成果会更好。”许海涛说,此前刚接触温棚时担心管理不好,在外地专家和本地西红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西红柿藤蔓可以爬到几米高。大棚内满眼都
是翠绿和果香味,一茬苗每年能收获4次,每个棚年产量30吨。
在棚里忙前忙后的贫困户陈明森说,以前种地都是面朝黄土,在地里一蹲就是一天,腰酸腿痛,收入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现在,棚里冬暖夏凉,栽苗收菜轻松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