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09日
肢残农民杨群的土里刨金梦
    杨群在卸玉米。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金秋时节,在上蔡县党店镇格大张村,一辆辆四轮车在田间地头穿梭,金黄色的玉米棒被集中堆放到一起,阳光下泛着金光。一名开着东方红拖拉机的年轻人慢慢从驾驶室下来,他就是右腿截肢的28岁小伙杨群。他身后一望无垠的玉米地就是他挥洒青春与汗水的主战场,而刚刚收获的100亩玉米大田,只是他流转的近300亩土地的一部分。
  身残志坚
  “如何土里刨金,是我车祸后失去右腿后想得最多的一件事。”其实,杨群原本是个健康的小伙子,19岁那年一场车祸中他痛失右小腿,在床上躺了2年,家中早已一贫如洗。这个时候,各级残联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一副假肢需要1万多元钱,最多只能用3年,当时的我无法支付这笔费用。正是残联为我送来第一副假肢,使得我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开农业机械,犁地、种地、收割庄稼,甚至背起一袋袋粮食也不在话下。”提起现在的生活,杨群非常知足。
  市残联理事长张银良在下乡走访残疾人过程中了解到杨群的事迹后,勉励他,要他鼓起勇气,认准的事情再苦再难也要走下去。杨群握住张银良的手表示:“失去一只腿你们又给我送来一只‘腿’,虽然是假肢,可是对于我们肢残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做新型农民
  “我是个要强的人,车祸后曾经意志消沉过一段时间,不过我干啥事都很较真,追求完美。我曾经在上蔡县城开过童装店,还到甘肃卖过蔬菜,可是因为没有经商经验,一次次均以失败而告终。说实话,看着父母花白的头发,我撞墙想死的心都有,可是我想着不能被命运打倒,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杨群表示,他生病期间就在考虑自己究竟要在哪个方面发展,最后决定流转土地,做种植大户,从做一名新型农民出发,创造属于残疾人的一片新天地。
  “我开始流转了几十亩土地,农忙时节,别的村民早已收获过后在树下打牌喝茶,我还要在庄稼地里干近一个月时间,说实话真累,可是我有手有‘脚’,开车收割庄稼得心应手,关键是我有一颗灵活的大脑,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2018年,他已经流转土地近300亩,今年秋季就种植200多亩玉米。收获季节他聘请了当地10多名村民为他装玉米棒,每人一天能够拿到100元报酬。他还从外地请来收割玉米的师傅,为他们开工钱,同时还当经纪人为他们揽活儿。
  “土地是从左邻右舍老乡手中流转来的,农忙季节让他们来这里帮工,又可以拿到一笔报酬,远远超出他们自己种地的收益,同时还可以帮助这些家庭解放年轻劳力外出打工赚钱。”杨群告诉记者,他还种植了几十亩果园,有苹果、梨树、桃树、车厘子,“下一步我打算在这里开家农家乐,养些鸡鸭鹅,让城里人春天来这里赏花,夏秋来这里品尝水果,亲近自然,亲近土地,感受收获的快乐,甚至我还想着留出一块土地让城里人认耕,我们负责养护。现在,我搞种植一年纯收入30多万元,绝不比大多数城里人收入少。”
  帮助更多残疾人
  记者看到,杨群住的是一栋三层500多平方米的楼房,房前屋后花团锦簇,玫瑰、月季、葡萄应有尽有。
  “我喜欢农村空气好,天地广阔,9岁女儿是我心头的宝,我不仅自己通过种植富裕起来,还想着吸纳更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来我这里干活,为党和政府分忧。”杨群走起路来根本看不出是一名残疾人,他说多亏残联的亲人不顾劳苦,来到家中为他量身定制假肢。
  据市残联辅具中心负责人贺艳玲介绍,从2012年开始,市残联开展为残疾人配假肢的工作,目前一年可以为300余名残疾人配置假肢。这项工作得到驻马店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我们要做到对残疾人全覆盖,为每一个有需要的残疾人送去量身定制的假肢,为他们的生活带去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