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香 泥巴亲
——画家李新国与他的“乡愁”文化馆



10月10日,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三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开幕式举行。在开幕式红毯上,走来一位扎根泥土的画家,他就是李新国。李新国在汝南县板店乡板店村建立一座群众文化艺术馆。艺术馆宣传孝道文化、农耕文化、传承国画艺术,集高雅艺术和乡村泥土气息于一体。
文/图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在汝南县板店乡,有一座远尽闻名的群众文化艺术馆。这座艺术馆是李新国用了4年时间,倾尽积蓄,自筹资金,克服种种困难,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的。艺术馆占地10余亩,由孝道园、乡愁记忆馆、农耕体验园、牡丹园、泥土香美术馆五个部分组成。艺术馆承载着不同年代的乡愁记忆,宣传孝道文化、农耕文化,传承国画艺术,集高雅的艺术和乡村泥土气息于一体。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新国的乡愁,更多的是如何反哺乡梓,将最好的艺术送给乡亲们,让他们茶余饭后有个休闲
充电的文化艺术场所。
李新国说:“我来自农村,是脚下的土地给了我宽广的翅膀,给了我翱翔的力量。高飞要着陆,树大要归根。我从板店出发,最终又回到这里,用我的画笔为我的家乡服务,为我的父老乡亲服务,这就是我的初 心 !”
建一座群众文化艺术馆
李新国,1952年生于汝南县板店乡,毕业于西安美院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唯一特聘画家。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展览并获奖。曾用10年时间创作一幅大型工笔重彩——百米长卷《牡丹颂》,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为此做过专题报道。2001年应奥地利奥中友协邀请赴欧进行艺术交流。2002年在澳门、泰国举办画展时,受到全国政协领导及泰国副总理亲切接见。2004年12月应邀到国务院办公厅会议室作巨幅写意牡丹《神州春色》。作品《鸭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当记者向他问起建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初衷,李新国说,“当农民的那段日子,我获得了不少艺术灵感。我出生在这儿,对养育我的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我能成为一个画家,全靠家乡父老的支持。我建这个艺术馆,就是要让高雅的艺术走进民间,让家乡父老了解艺术,接受艺术的熏陶、感受艺术的魅力”。
李新国说:文化艺术需要走进乡村,农民更需要文化艺术。农民的日子富裕了,精神境界也需要提升。自己能为家乡、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提升家乡群众的文化素养,把美好的东西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是非常幸福的事儿。
一砖一瓦倾注毕生心血
记者在这座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群众文化艺术馆看到,前来参观的客人络绎不绝。
穿着中式服装的李新国老师微笑着看着来人,耐心细致地讲解着他所理解的传统文化。进门就看到“大象无形”几个大字镶嵌在墙壁上。
进门右拐有一个长廊,题名“梦苑”,展示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的场景。一幅幅珍贵的摄影作品展示着建造宿鸭湖时火热的劳动场景以及农民刨地、犁地、耙地、割麦的情景,令人仿佛回到农耕时代。在生产工具落后的时代,农民土里刨食,对土地、对粮食的感情非同寻常。再往前走进入农耕博物馆,里面摆放着耧、犁、耙、水车、纺车、织布机等,犹如一部农耕文化变迁史,传承着浓浓的乡愁,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孝道文化园内二十四孝砖雕栩栩如生,“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百里负米”……其中“百里负米”“卖身葬父”“拾葚异器”三个故事发生在汝南。“拾葚异器”讲述的是蔡顺的故事。因闹饥荒,蔡顺不得不背着母亲外出乞讨。他捡到两个容器,其中一个装着紫色的桑葚,另外一个装红色的桑葚。紫色已经成熟是甜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是酸的自己吃。
园中的“空镜”雕塑寓意深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吾日三省吾身”,面对这面镜子,如何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我想画家李新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走过“平安门”,来到观景台,眼前的丑母石勾起我们对母亲的无限依恋与热爱,而艺术馆里大片的牡丹芍药园,在每年春夏之交成为远近闻名的牡丹观赏绝佳之地。
李新国数十年潜心研究牡丹,在自己院内栽种牡丹,看每一朵花蕾盛开、衰败的模样,才有了笔下牡丹的写意凝神、沉着浓郁。在花的背后,蕴藏着李新国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看到李新国画的牡丹,老干苍劲曲折,嫩枝挺拔修长,尽显牡丹的气与神。
在牡丹厅与国画展厅内,一幅幅倾注画家心血的国画作品,见证着岁月如流时光不居,更是画家内心澎湃的热情倾注笔端的凝固艺术。
心系桑梓不改初心
板店乡群众文化艺术馆2018年4月正式开馆,开馆后一直备受关注,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既有各级领导、在校学生,又有普通群众,甚至还有外国友人。这里已成为汝南县弘扬孝道文化的一张名片。
汝南县作为中国千年古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汝南县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全方位实施了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县160余家农村民间文艺团体长期活跃在农村一线,担当“文艺轻骑兵”;12个民间艺术协会贴近农村、农民进行艺术创作,繁荣了地方特色文化,培育了罗店镇王桥农民画、麦草画和金铺唢呐等系列农村文化品牌,全县有两个乡镇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一大批民间文化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李新国先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作为汝南本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李新国先生一直关注着家乡。今年抗击疫情期间,李新国捐赠价值10000多元的酒精100桶,助力家乡疫情防控。他更是关心支持家乡的文化振兴,倾其几十年的积蓄筹建了板店农民文化艺术馆,为弘扬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艺术馆内的作品,均是他近年来精心之作,富含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召力,这些作品的展出,不仅会陶冶群众的情操,丰富群众的艺术生活,会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走近艺术、了解艺术,感受艺术,参与文明创建,用艺术助推,把家乡建设成有颜值、有乡愁、有实力、有活力、有希望的美丽乡村。
一个画家究竟应该为社会贡献些什么?李新国说:“艺术家要融入生活、融入时代,服务广大群众,才能创作出生动的、有灵魂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文艺作品来。我认为,真正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我回家乡建群众文化艺术馆,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乡亲而建,永远服务群众。”李新国用实际行动,以这一种独特的方式报答家乡及家乡人民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