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浪四十载 敢拼会赢特区人
“全国晚报社长总编辑看特区”大型采风活动走进厦门思明
参观图强小区。立新/摄
八卦楼听管风琴演奏。舒田/摄
感受沙坡尾的渔港文化。 舒田/摄
走进鼓浪屿。 户向阳/摄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鼓浪屿老建筑与厦门现代化城市完美融合。 李晋/摄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40年前的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40年来,一代又一代厦门特区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诸多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创新举措。
10月24日,“全国晚报社长总编辑看特区”大型采风活动开启,来自全国的120多家媒体将镜头对准了厦门的中心城区思明区。
思明,用不到全市5%的土地,创造超过全市30%的GDP。今年上半年,思明财政总收入达157.7亿元,稳居全省各县(区)第一;GDP达930亿元,首次跃居全省各县(区)第二。日前,2020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名单出炉,思明区连续第三年上榜,排名从第33位、第28位,跃升到第24位。
社区治理:倡导“远亲不如近邻”理念
采风当天,思明区委书记廖华生为大家介绍了深田社区图强小区的今与昔,以及思明区在“远亲不如近邻”下推动基层治理的成效。嘉宾们参观了“深田图强”展厅(文史馆)和政治生活馆,并观看了短片《近邻》。
1985年至198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居住在深田社区的图强小区,留下了许多宝贵精神财富。他当年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理念更是为厦门思明在破解现代社会治理难题,实现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就地就近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指明了方向。
深田社区充分发扬“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文化,实践形成“千百万”群众工作法,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引领,创新打造“千户访”精准入户工作法、“百事帮”邻里互助服务队、“万家和”纠纷调解平台,着力解决组织碎片化、人际关系陌生化的当代社会基层治理难题,打造共建共享、向上向善的和谐家园,实现了社区党委组织力和居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深田社区先后获“全国社会工作示范社区”“全国侨务工作示范社区”“民政部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等荣誉。
非遗瑰宝:展现中西融合的建筑艺术
登顶鼓浪屿最高点日光岩,眺望鼓浪屿全景。鹭江道一带,既有林立的高楼,又有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建筑,它展现了厦门改革开放发展的成就,又呈现了浓浓的“乡愁”。嘉宾纷纷点赞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以来的华丽蝶变,以及对文化遗产的有力保护。
在鼓浪屿音乐厅采风,探秘这座“音乐文化之岛”的音乐文化传承之路;在八卦楼,聆听6米高的管风琴奏响天籁之音。八卦楼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展现了中西融合的建筑艺术,是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核心要素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风琴博物馆所在地。
沿途,社长总编辑们还了解了鼓浪屿的自然环境保护、风貌建筑修复、以及疫情之后的旅游经济恢复等情况。
渔港文化: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沙坡尾是厦门渔港文化的发源地,厦门港的源起之地。在明朝,这里曾是白浪翻滚、沙子色白如玉的“玉沙坡”。
2015年以来,思明区委、区政府将该片区列为老城更新改造示范点。厦港街道引入参与式治理,从环境整治提升、文化传承保护、街区自治管理、产业业态调整等方面着手,引导片区居民、商家、企业和游客参与沙坡尾提升。
金砖会晤期间,沙坡尾被多国媒体争相报道,被评为“一座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兼具渔港文化韵味和多元建筑风格的活态博物馆”;海峡论坛期间,沙坡尾列为社区治理论坛参访点;2018年4月,沙坡尾街区保护、传承和提升历史人文风貌的做法获中央文明办点赞;2018年9月,沙坡尾文化生态保护行动荣获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总部经济:“乘数效应”逐步显现
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是思明区第一个成片开发的企业总部聚集区,片区里鳞次栉比的总部大厦已经成为展示厦门总部经济发展的活力窗口。在这里,大家参观了安踏集团厦门营运中心。
近年来,思明区立足产业优势,从发展楼宇经济到抓总部经济,从培育本土企业到引进国内外企业总部,沿着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深耕细作总部经济,总部经济“乘数效应”逐步显现,助推产业集聚、税收带动、扩大就业等,已经成为厦门市总部经济发展新高地。
在今年10月24日举行的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大会上,厦门重磅出台《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财税支持、人才建设、保障企业总部空间载体、优化金融环境等领域,多维度、全方位推动厦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