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9日
昔日贫困户 住上小洋楼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邓丹华 通讯员 张红卫


  “现在俺一家人晴天干农活,雨天炸馓子,虽然忙点累点,但心里高兴。”10月27日,汝南县板店乡冯屯村韩坡村韩发有一边忙着往车里装馓子,一边喜悦地告诉记者(如图)。
  今年39岁的韩发有一家6口人,父母年老多病,两个孩子正在上学,韩发有夫妇只能在家侍候父母,照顾孩子,曾经这对夫妻仅靠几亩薄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在2014年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通过炸馓子,俺家不仅脱了贫,还住了楼房,开了汽车,日子越过越红火。”韩发有告诉记者,以前全村人都会炸馓子,后来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选择了外出务工,炸馓子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我家被定为贫困户后,乡里的干部经常到我家走访,了解到我父亲过去曾炸过馓子,就劝我子承父业。在父亲的支持下,我把丢在角落里的工具找了出来。由父亲指导,我和妻子动手,馓子作坊又开张了。”韩发有提起家庭的变化滔滔不绝。
  “刚开始炸馓子时是人工操作,和面、醒面、搓条、盘条、炸制等多道工序,要两三个人配合才能完成。后来在帮扶干部的资助下,我家购买了和面机、盘条机,现在炸馓子半机械化了,省力不少。”韩发有说,在他的带动下,现在已有20多户村民操起了旧业,炸起了馓子,韩坡馓子也打出了品牌,不仅在附近畅销,还远销到百里之外的平舆、上蔡、周口等地。
  “开始我是骑着自行车到附近村庄卖馓子,脱贫后我骑上了摩托车,送货的范围也扩大到周边乡镇,现在我开上了面包车,馓子也卖到了百里之外,我家仅卖馓子每年收入就在10万元以上。”韩发有说,他根据订单加工馓子,最少一天炸制馓子60多斤,可净盈利300多元,除能照顾家庭外,还不误干农活,虽然辛苦点,但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少。
  “是党的扶贫政策让俺走上了致富路,富裕了就得知恩图报,明年我准备扩大馓子加工规模,同时把馓子加工技术传授给有需要的人,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韩发有对未来充满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