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3日
盘古开天 泽被后世
——国家级非遗盘古神话初探


  文/图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泌阳故城,城南有蔡水,出盘古山,亦曰盘古川,西北流注于泌水。”北魏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这样记载。而开天辟地的盘古神话传说给这片土地留下太多关于盘古的历史遗存。
  2005年12月4日,经中国文联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地考察论证,正式将泌阳县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盘古神话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
  盘古神话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吴国徐整的《五运历年记》。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分开,光明代替了黑暗。他临死时候,把身子的各个部位化作世界万物,全都奉献给了人类。其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头发与胡须变成了星辰,头和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了花草树木,牙齿和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汗水也化作甘露和雨水。
  盘古是伟大的,他敢为人先,创造了世界万物;他无私奉献,牺牲了自己,成就了人类的世界。泌阳县作协主席周玉林表示,盘古神话传播久远、影响巨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佐证,是世界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原始的创世神话,它以丰富的内涵独步世界,鼓舞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为着光明的未来,生生息息,奋斗不止。
  中国盘古圣地,位于河南省泌阳县盘古乡的盘古山,这里是传说中当年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2005年12月4日,泌阳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盘古神话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
  盘古山,海拔近500米。在盘古山周围3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了许多与盘古有关的人文景观,如盘古庙、盘古井、盘古墓、盘古楼、大磨、百神庙、甜水河以及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题写碑刻等,保留有一套完整的有关盘古文化的神话传说和域名体系,具有丰富的盘古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盘古文化底蕴。
  为了弘扬盘古文化,位于盘古山下的泌阳县陈庄乡在2006年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已更名为盘古乡。
  盘古庙,历史悠久,少说也有800年的历史,它由山门、中殿、大殿、左右廊坊组成,盘古爷爷塑像头上长着双角,方面大耳,身披兽皮,腰缠槲叶,手持日月明镜,赤着脚,坐在盘古大殿的神坛上,关爱地注视着前来朝拜祈福的子孙后代。盘古爷爷两侧分别站立着天皇、地皇、人皇和黄帝、尧、舜、禹、汤的塑像。中殿供奉着儒释道的始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的神像。盘古山主峰西侧山腰上的盘姑奶奶庙是主庙的配庙,与盘古庙遥遥相对,守护者这一方人间净土,其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香火旺盛。
  从盘古庙西行50米,有一个长方形的巨石,长约2米,传说是盘古爷爷的“百宝箱”,里面应有尽有,什么金银财宝、五谷杂粮、山珍海味、农具等全在其中。盘古爷爷要想拿取箱子里的器物,箱子就会自动打开。到了山腰,有一狮状巨石仰天长啸,傲然挺立。这石狮子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大功臣。当初天地即将毁灭,盘古兄妹受天神指点,藏在这狮子口内,才躲过了劫难,这才有了他们二人成亲、繁衍后人的故事。如今这石狮子依然忠于职守,守护在盘古山下,为盘古爷爷、盘姑奶奶站岗放哨。山下的大磨村,村中有一大磨,传说这是盘古兄妹成亲的信物,其神秘之处在于你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数清大磨齿的数目。
  泌阳盘古庙会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相传农历三月三,是盘古逝世的日子,所以每年到了这一天,不少地方都有三月三祭祀盘古的盛大活动。根据有关记载,泌阳从南北朝起就开始在城南盘古山兴办祭拜盘古的活动,到了隋唐时期,这里的盘古庙会更是蔚为壮观。每年农历“三月三”,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盘古,求子祈福。盘古庙前,好戏连台,经商卖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口口相传盘古故事生动感人盘古山下,有着讲盘古、崇拜盘古的传统。这些口口相传的盘古故事,有着强劲的生命力量,同时也在一代代传承中丰富着盘古神话的内涵。盘古神话代表性传承人王信卿回忆,他的爷爷王万洲讲的盘古神话很有吸引力,十分动听。盘古爷、盘古奶滚磨成亲后,第一年就生了一个大肉蛋。盘古奶非常伤心,盘古爷就把这个肉蛋蛋埋在了盘古山后(指山北坡)面。可等到第二年,盘古奶又生下一个大肉蛋!这下盘古爷真是十分生气了,他拿起斧子,把这个肉蛋蛋砍开了,霎时,便出现一群女娃娃。他数了数,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个。这时,盘古爷想到去年那个肉蛋蛋,里面是否也是人呢?于是,他就跑到去年埋肉蛋那个地方,把那个肉蛋蛋挖出来,用山刀轻轻切开一看,是一百个活蹦乱跳的男娃。盘古爷非常高兴,认为这一百个男娃埋了一年多都还活着,是百神保佑的结果呀。于是,他就在这个地方修了一座庙来祭百神,这个庙后来人们就叫“百神庙”。再后来,“百神庙”就成了村名。
  “小时候,耳濡目染中,我渐渐对盘古神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空就缠着爷爷给我讲。我只上过小学,可记忆力非常好,对爷爷讲的神话,总是过耳不忘,把一个一个传说故事,都记到了脑海里。”王信卿表示,当他把爷爷脑子里的盘古神话挖掘完后,就开始寻找其他村民流传的神话故事。然后把这些盘古神话积累在一起,重新整理。
  王信卿讲述的盘古神话都来自当地民间。盘古山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处场景,几乎都能在他的讲述里找到影子,并被赋予美妙的光环。数十年来,他经过不懈努力,能够讲述的盘古神话有60多个,而且每个故事都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并被收录到《中国盘古圣地文集》《盘古神话》等各种盘古文化书籍里了。
  “我对盘古爷十分信奉和景仰。这些神话传说,弘扬和传颂了盘古爷的宽仁、博爱的大爱光辉。能把至诚、至信、至勤、至爱的盘古精神发扬光大,是我至高无上的追求,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20多年来,为了弘扬盘古文化,他几乎一年四季天天都要到盘古山上,为来来往往的香客和游客们讲述盘古神话。特别是每年的“三月三”前后盘古庙会期间,全国各地和海外、数以万计的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这是每年当中传扬盘古神话的一个黄金时间,我一人在盘古山上一待就是半个月,年年如此,雷打不动。义务向人们讲述《盘古开天地》《滚磨成亲》《盘古兄妹》《石狮子的传说》《捏泥造人》《百神佑子》《百家姓的由来》等经典神话。这些生动感人的神话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朝拜的人们,使他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盘古文化感慨不已,对盘古先祖历经磨难,开天辟地、繁衍后人的伟大精神万分敬佩,更感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有着悠久历史的盘古山遗存众多。尤其是当你看到正对盘古庙的墙壁上写的“回来了”几个大字,倍感亲切。这声“回来了”呼唤着华夏儿女前来寻根问祖,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