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03日
全国劳模李卫军:
苦孩子逆袭 10年获85项专利
    李卫军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李卫军和徒弟们在一起。

    李卫军在工作室钻研工具创新。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通讯员 黄文静
  现年41岁的李卫军是国网驻马店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班技术员,也是该公司运维检修部劳模工作室负责人。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始终扎根一线,潜心钻研,围绕工作难点积极创新实践,先后取得多项优秀技能成果,逐步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和专家。日前,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份至高荣誉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苦孩子”逆袭成“技术专家”
  少年时代的李卫军是个苦孩子。父亲早逝,他15岁就辍学,从老家遂平来到驻马店市区打工挣钱,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由于没有技能,他只能做些搬砖的体力活,一个月下来挣不了80元钱。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卫军成为原驻马店电力安装公司的一名学徒,干起了架设杆塔线路的活儿。风吹日晒,昼夜颠倒,一线工作的艰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而李卫军常常在野外架线的工地上一住就是半年。凭借优异的表现,李卫军被调到输电运检专业带电作业班。在班里,他勤学苦干,日夜钻研,为以后的发展积攒了大量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改进工具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有一次,我的工作任务是拆除旧线塔。因为时间久了,线塔上的螺丝生了锈,很难拧下来,而且人站在几十米高的空中根本无法使劲,有时还会把好端端的螺丝拧坏。”李卫军说,正是那次作业让他对工具改良动起了心思。
  为了能在工作中省点儿劲,第二天,李卫军便着手改装单位配发的扳手。增长力距、换卡口角度,他连续实验几天,终于成功研制出新型扳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友们纷纷点赞。初战告捷,给了李卫军很大的信心。在之后的工作实践中,只要遇到难题,他就琢磨创新。工具虽小,但制作起来涉及材料学、力学、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使李卫军意识到知识的匮乏是自己前进的瓶颈。凭借坚忍不拔的毅力,2007年,他自学考上电大大专班,两年后又顺利考入郑州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科。有了充足知识储备的李卫军,技术水平日渐精进,发明出更多方便实用的工具。2016年,他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优秀技能专家。
  10年获得85项专利
  在运维检修部劳模工作室,记者看到靠墙的一组展览柜内,一本本鲜红的荣誉证书和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奖牌整齐地陈列着,而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工具更是摆满了几层柜面。
  “这个‘新型带电作业牵引绳滑轮装置’是工作室去年研制的,它可以在需要工作的线路区域,带电作业精确到达工作地点,开展带电检修,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李卫军指着其中一件工具向记者介绍。“别看这些工具不怎么起眼,却是运维检修部员工的‘宝贝’。”运维检修部职工王旭说,“为减少停电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我们常常要进行带电作业,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高,在电杆上多待一秒就会有一秒的危险,笨重的工具更是增加了工作难度。李师傅的发明,看起来不起眼,却提供了不少方便。”
  对于李卫军来说,创新贯穿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只要用心观察和寻找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创新就无处不在。
  日常工作中,李卫军发现在安装220千伏输电线路相间防舞动间隔棒时,工作人员必须先登到单线后再用绳固定另一根导线,然后再由人力拉到作业位置,这样既费时费力,又影响工作进度,增加了作业时间和施工费用。仔细琢磨后,李卫军设计出了三种新的作业工具,并通过不断的现场对比试验,将每种方案的优点有机融合,成功研制出“双分裂导线固定器”。这种工具可以直接把双分裂导线固定,既减少了作业步骤,也提高了安全性。这一成果荣获河南省质量二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在省内进行推广使用。
  李卫军将创新作为生命的动力,10年来成功研制出100余项安装方便、易于操作的工具,其中85项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授权。作为普通职工,他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赢得了运维专业“发明家”的称号。
  徒弟眼中的“匠心师傅”
  在驻马店供电公司,“师带徒”是培养青年职工的重要途径。在公司输电运检室,李卫军不仅是有名的技术骨干,还是青年职工尊崇的老师。
  “跟着李师傅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只要他有新发明、新想法,都会及时传授给我们。”青年职工张翼说。参加工作几年来,在师傅李卫军的悉心指导和帮带下,张翼快速成长,不仅成为班组工作负责人,还主持了多项QC课题,先后获得16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各级奖项。如今的张翼已是省、市技术能手。在输电运检室,李卫军还有很多像张翼这样的徒弟。2015年,驻马店供电公司专门成立了“李卫军劳模工作室”,为开展创新实践和培养技术人才搭建平台。
  工作之余,李卫军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创新项目攻关,将自己的技术和创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徒弟。他所带的徒弟中有11人取得技师证,8人取得工程师职称,5人走上管理岗位。同时,李卫军还长年坚持在国网河南省电力技能培训中心等学校授课,年授课达870学时,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近年来,李卫军主持撰写的《输电线路防外破模式探索》等26篇论文在国家级技术期刊上发表,参与编写了《电力生产安全技术及管理》等11本电力书籍;主持完成科技项目及科技攻关成果26项。他的工作室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河南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电网职工,我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分内的事。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单位的栽培和同事的大力支持,更是工作室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各种荣誉和赞美之词,李卫军谦逊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