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热火朝天的收菜景象。
文/图全媒体记者 邓丹华
“摘菜、处理、装袋、打包……”12月23日上午,在汝南县留盆镇大冀村李庄寨的农田里,李立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0多名村民正忙着收获包菜,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给原本空旷寒冷的田野增添了几分暖意和生机。
“收割一袋包菜,得一元钱。我们两个人搭手干,每人一天能挣60多元;走货多时,能挣100多元。”在包菜地里,正在收割包菜的村民宋小荣告诉记者,她今年65岁,长年在合作社里干活,工钱一天一结,从不拖欠。虽然挣得不算多,但一年下来也有1万多元,她很知足,也很高兴,毕竟这些钱是额外收入。在家门口挣钱,不但方便,也能顾家。
“我们种的蔬菜不愁卖,也不急着销售。这段时间,基本上每天走两车。感觉价格合适时,才多走两车。”正在旁边协助村民装包菜的该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牛付兄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种植的蔬菜主要是良种蔬菜,不但色泽好,而且品质上乘,尤其是他们种植的“阳春白雪”白菜,很受消费者青睐。
“不急着销售,雨雪来了,蔬菜好存放吗?”记者好奇地问。
“我们种的蔬菜不需要专门存放,不销售时,就一直在地里长着,什么时候发货,什么时候收获。”牛付兄自豪地说,他们种植的包菜和白菜能耐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蔬菜露天,且一直在地里长着,不但口感好,而且新鲜,同时也节省了存放成本。”
记者问起种菜的收益,合作社另一负责人李立柱笑着说:“收益还不错。”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流转了200多亩土地,一亩地能产蔬菜8000多公斤,每公斤售价1.2元至2元,平均每亩收入1万元,除去土地流转费及化肥、农药、人工、运费等,一亩地净利润5000多元,加上一季花生的收入,一年每亩地净收入7000多元,比种传统作物高出近8倍。
“截至今天,我们的蔬菜已经卖出300多吨,并且价钱不错,但这300多吨还不到我们产量的四分之一,今年收入很可观。”谈起今后的打算,李立柱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高兴地说。明年,他计划再流转100多亩地,把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400亩以上,同时带动有种植意愿的村民种植订单蔬菜,大家共同致富,一起奔小康。
据了解,近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留盆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注重特色农业发展,大力鼓励引导村民种植红薯、花生、青椒等经济作物。目前,该镇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助农增收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