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2021年01月08日
冬闲变冬忙 致富奔小康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景中原 通讯员 肖喜峰
  数九隆冬,本来是农民赋闲在家的时节,新时期的上蔡县东洪镇农民却干得热火朝天。1月6日,记者在河南蔡玖农产品有限公司看到了一派热闹生产场景——车间内热气腾腾,机声隆隆,在此务工的村民们正手脚不停地忙着加工红薯粉条(如图)。
  该公司负责人王长江告诉记者,之所以冬天里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是因为该公司提前做好了土地大文章,念好了科学种田的致富经。
  王长江说,2017年初,在东洪镇“筑巢引凤”和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下,他们父子俩带着在外打拼多年的收入回乡创建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芦笋种植加工业。短短3年时间,合作社就把芦笋种植面积逐步扩展到现在的10000多亩,周边数个乡镇的农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也跟着合作社种植芦笋赚到了钱。
  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季节、天气等因素,土地、厂房、机械、人力等闲置问题尤为突出,贫困户的持续增收难题也日益凸显。
  父子俩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从2020年开始在进入休眠期的芦笋地种植大量红薯,并引进红薯粉条生产线,实现产业深加工,提升种植的附加值。
  “公司生产出来的红薯粉条,由于改进了生产工艺,也少了室外晾晒增加污染的风险,纯天然、有机、健康,一上市就备受消费者的喜爱。”王长江对记者说,如今,贫困户种芦笋有收入,种红薯有收入,加工粉条也有收入,真正实现了全年收入的“长流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即将到来的2021年,王长江告诉记者,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要“牛”转乾坤,在做好红薯深加工这一辅业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芦笋深加工这一主业,开发芦笋酒、芦笋面等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让乡亲们更多更早地分享到乡村振兴的第一拨“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