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芳正在献血。(资料图)
文/图全媒体记者 高琳琳
今年50岁的杨兰芳是新蔡县古吕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因为晕血,几次献血都差点晕倒。即使如此,从2014年开始,她连续每年都为临床患者献血。
2002年,杨兰芳第一次和同事一起参加无偿献血时,由于紧张,当场就晕了过去。由于献血没成功,那个时候的她还不知道自己是“熊猫血”。
2007年,杨兰芳在市区解放大道看到采血车,再次鼓起勇气走上车参加献血。一周后的一个晚上,她正为10周岁的孩子过生日,突然接到电话得知自己竟然是被称为“熊猫血”的极为稀少的“熊猫血”型血。她从血站电话回访中了解到,“熊猫血”的人群在出现临床用血时只能自救或互相帮助献血,身为稀有血型去帮助同类人群的意义重大。那个时候杨兰芳紧张得连饭都吃不下,得知自己的血型跟别人不一样,一时间不知所措。后来,她受血站邀请参加稀有血型联谊会,通过对稀有血型的了解,认识了许多和自己一样血型的人,从他们的介绍得知这种血型只能互帮互助。
“我是因为感动才坚持去帮助他人的。”杨兰芳回忆,2011年她去郑州做手术,当时需要医院备血,由于自己是稀有血型,只有等待有人献血才能安排手术。从那以后,只要接到血站询问献血的电话,她就毫不犹豫地答应前往献血。
2019年的一天,杨兰芳赶到献血点,献完血后晕血了。医护人员让她躺在沙发上休息,并给她递来面包和牛奶。稍作休息后,她起身准备离开,车长十分关心她的身体情况,让护士送她回家,那件事让她印象深刻。“以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以后就不献血了,但采血护士们太热情了,令人感动。”杨兰芳说,其实家里是反对她献血的,但她坚持了下来,慢慢也改变了家人的观念。
杨兰芳说,比起许多积极捐献血液的献血者,她献血还是比较少的。记者了解到,普通的献血者献完血后,间隔期超过6个月就能再次参加献血,但如果有稀有血型患者需要急救用血,血库通常是没有库存的,只能临时预约。从接到招募电话到报名参加无偿献血,再到制备后发往临床,每分每秒都是在挽救生命。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招募电话响起的时候伸出援手,但偏偏有人排除万难,砥砺前行。杨兰芳作为固定献血者,从2014年开始连续每年都为临床患者献血,在2015年2月和11月分别献血2次,这对于稀有血型献血者是十分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