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6日
平舆拾零
 

文/刘吉同


  采风见到的第一位平舆官员,是县政协办公室主任贾苏胤,贾主任热情、周到、细致的安排和服务,以及优雅的谈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他的名字也引起了众人的“讨论”。其“胤”与宋太祖赵匡胤和清世宗胤禛之“胤”,是同一个字。在皇权专制时代,这是绝不允许、天下臣民也不敢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这个“王法”就不存在了,公民可以自由起名。但是,由于旧意识的影响,人们起名时还是会尽量避开帝名。苏先生是地道的本土人,他的名字是否透露了一个信息:平舆人有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联想到目前三十万平舆人在外闯天下,我信。
  常言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然而,平舆却是“抓了芝麻,抱了西瓜”。小小芝麻,已经成了平舆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仅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额就达六千多万元,真是抱了个“大西瓜”。小小芝麻,被平舆做成了大产业、大文章。足见不能小看“小”字,小中有大,大从小来。
  其实,做人也是这个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数小的累积,才能成为大写的人。
  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平舆县成了闻名华夏的“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目前有25万从业人员,活跃在全国各地建筑工地。三峡大坝、奥运鸟巢、南水北调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都留下了他们的英姿。然而,这个行业最初的“星星之火”,是出现在外地,但最终在平舆形成了燎原之势。这说明平舆人有慧眼识珠的能力,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新的先进生产力,他们的思维“接收器”特别灵敏和发达。
  这让我想起了晚清魏源的《海国图志》。该书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及启蒙国人的一部巨著和杰作,但它的命运在大清却很尴尬和凄惨,只印了区区1000本。当时中国的读书人有300万,仅300人读过此书。更可笑的是,清朝有的官员还要求禁绝它,以防妖言惑众。1851年这本书传到了日本,东瀛视为至宝,没几年便成了超级畅销书,两年时间内,仅正版书就加印了15次,但仍供不应求。这本书最终助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岛国从此崛起(云南人民出版社、陈勤《简明日本史》113页)。《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命运令人唏嘘。
  再回到平舆。“防水之乡”的经验再次证明,小至家庭,中至县市,大至国家,其思维“接收器”的质量,关系到它的兴衰成败。
  游太任公园,在太任的大型雕像前停住了脚步。她怀抱着婴儿若有所思,大概是殷殷期待吧。太任是古代社会女性的典范,是位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望着她美丽、端庄、大方、慈祥的面容,望着她怀中那可爱、幸福的婴儿,心中顿时升腾出了几个“关键词”:善良、仁慈、母爱、大爱。我想,一个人不管是什么职业和身份,什么阶层和地位,什么年龄和学历,什么出身和秉性,什么性别和民族,都应常来望望这座雕像,对升华自己的境界和情怀,必有帮助。若是官员,可能会不敢不关心民间疾苦;若是学生,可能会更加发愤读书;若是城管,可能会善待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小商小贩;若是菜农,可能会拒产有毒的蔬菜;若是学者,可能不会去抄袭别人的论文;若是……我甚至有个臆想,若长年累月坚持来这里望望,即使满腹戾气,晚年也会变得慈祥。
  这次大家住宿金茂建国国际酒店。酒店富丽堂皇,豪华气派,但有一点却很“小气”,连续住的客人,次日牙具不再更换。正是这个细节,让我赞叹和感动。其一,既节约了资源,又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其二,酒店家大业大,但仍不放过每一个细枝末节,把成本管理做到了极致。其三,更体现了一种精神。从社会角度讲,大自然和老祖宗给予和留下的资源,除空气外,很多都是有限的。这般珍惜资源,令人起敬;从企业角度讲,体现出的是励精图治和自强不息,难能可贵。小小牙刷不足道哉,但此之所衍生和溢出的效应和精神却是巨大的。窥一斑而知全豹,欣赏金茂,看好金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