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水云编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余水云认真向学员传授编织技艺。
学员编的玫瑰花。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河南省出彩巧媳妇、驻马店巾帼创新创业标兵、“天中工匠”、驻马店市技术能手、驻马店四个一批人才……这些荣誉是对她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她的鞭策和鼓励。2021年,她的工作目标也出来了: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培训3000名天中织娘,让更多人靠自己的双手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凭业余爱好成为“天中织女”
一团毛线、一根钩针,在手中欢快地飞舞 。几分钟后,一个漂亮的卡通小玩偶就出炉了。在驻马店,余氏钩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余水云把“钩编”的爱好,发展成了一项带动很多人就业的产业,让更多的留守妇女在家门口也能挣到工资。她也为此被很多人称为“天中织女”。
在皇家驿站余水云的编织展览室里,各式各样、色彩艳丽的编织品叫人眼前一亮:有动物形象的老虎、马、猪、鸟等,有植物形象的石榴、白菜、南瓜等,还有布艺手包、绣花鞋、抱枕、摆件等手工艺产品……炫彩夺目,不胜枚举。这些远销国内外、全部用钩针和毛线编织成的产品,起初只是余水云的“业余爱好”。
据余水云介绍,她出生在确山县贫穷偏僻的农村,当时在村子里上完高中就算是很了不起的文化人了,当时学习优秀的她上完高中后无奈外出打工。“爱好”最终变成“事业”的原因,是自己不忍和孩子的别离。她说,“我以前在外地上班,回家看孩子,每次与孩子分别时,小孩眼巴巴地看着你很难受,然后就想着,做个啥事,做一个能跟我一样的这种妈妈,让她在家里能做事。”
余水云辗转各地找项目,开始了磕磕绊绊的创业之路。家门口一次偶然的摆地摊儿,余水云发现了钩编的商机。余水云回忆说,“开始的时候,非常火爆,围了好多人,都夸我编的东西精巧。摆十几天地摊之后,周围的人看得都没啥新意了,买的人也少了。后来我就到人气旺的旅游景点试试。第一站去的是洛阳国际牡丹园,一包产品,没想到两天就卖光了,这给我了信心。”
余水云说,她从不抱怨命运不公,从不向困难妥协低头,她认为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任何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伴随着她创业前行的脚步,从未停下来。随着与外界的交流,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坚定了带动更多人创业致富的决心。
让“非遗”活起来
从蹲守旅游景点到参加展现会,再到利用互联网平台,余水云销售方式一路升级,积累的客户越来越多。2014年,余水云注册了驻马店恒美工艺编织公司,培训一批批家庭妇女学会编织技术。现在,余水云的钩编生意越做越大,编织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人,产品从十几种到现在的100多种。余水云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的产品90%都是走外贸出口了,销到十几个国家,订单也从第一年的3900元,发展到如今的300万元。”
通过余水云的编织技术,越来越多的妈妈们实现了在家就业的梦想。钩编女工刘月梅说,自己可以留在家里,一边陪孩子读书,一边通过编织技术挣钱。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是主心骨,有责任有义务将传承工作做到极致。”如何让余氏钩编这个非遗长盛不衰,一直是余水云思考的问题。去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余水云的恒美职业培训学校正式成立。
3月21日,在培训班上,记者看到,余水云老师采取理论讲课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款式设计、钩编步骤、钩编技巧、成品合成等方面给大家做了详细讲解,悉心指导,手把手教学,并现场进行示范。学员们专心听讲,认真实践,不懂就问。主要培训内容有钩针的使用技巧、手工串珠、钩编动物造型、摆件等手工技艺,培训现场气氛活跃,学员们热情高涨。
“今年我把培训人数定到了3000人,让我们驻马店千千万万个留守妈妈都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不用跟自己的孩子难舍难分,在家也能够挣钱。希望这种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丰富她们的生活,增加她们的收入,帮助大家一起走上小康之路。”这是余水云的心愿。
相 关 链 接
历史悠久的余氏钩编技艺
确山县钩编历史悠久,初期是桐柏、伏牛山区及淮河流域的百姓靠打鱼为生,他们在用竹签钩编织渔网的过程中衍生出钩编技艺,广泛用于床饰、女红等生活用品,随着钩编技艺与传统民俗文化的融合,确山县钩编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中原地区传统钩编技艺的主要传承区。
余氏钩编技艺源于确山县钩编鼎盛时期的清朝末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第一代传承人胡郭氏,出身望族大家,擅长钩编床上饰品、首饰盒类。第二代传承人张胡氏,生于1926年,逐渐将钩编产品延伸至服装类。第三代传承人王月娥,在原有制品的基础上,增加居家摆件及饰品类。第四代传承人余水云,经过多年钻研,将产品延伸至玩偶、头饰、装饰画、旅游商品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