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英的事迹被央视报道。
赵月英在制作布袋。
赵月英被评为最美志愿者。
全媒体记者 刘金霞
她用废旧布料缝制成美观实用的环保布袋,免费赠送给周边的市民和游客,推广绿色生活,3年来,她已经累计送出3000多个布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环保奶奶”;她的事迹上了央视,获得央视点赞,并获得过海南省海口市2021年第一届最美志愿者称号,入选“感动海南”2020十大年度人物;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1年1月至2月“中国好人榜”,她的名字赫然其中。她就是平舆县郭楼乡郭楼村第二村民组83岁的赵月英。
清明假日期间,赵月英带领孩子们从海口市回平舆老家扫墓,记者采访了他们。
在儿子的带动下赵月英成了一名志愿者
今年83岁的赵月英,与环保之间的故事还要从她的儿子说起。
赵月英有7个子女,4个儿子和3个女儿,丈夫很早就去世了,赵月英一人把7个孩子养大很不容易。赵月英的子女成人后大都在海口市生活。1993年,赵月英也跟随孩子们到海口生活。
“我们兄妹几人都在海南做生意,2017年9月,哥哥蒋付军在海口市美兰区成立了白沙门环保教育站,我们利用回收的废品,做成各种环保物件。”赵月英的小儿子蒋军伟向记者介绍。
环保站成立后,54岁的蒋付军和41岁的蒋军伟兄弟俩分别担任环保教育站的站长与副站长。蒋付军用做生意的钱补贴环保站,全身心投入其中,全面负责环保站的工作。一年后,弟弟蒋军伟也放下红红火火的水果批发生意,成了白沙门环保站的一名“全职”志愿者。
“过去家里日子苦,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就想做点事情回馈党和政府、回馈社会。”蒋付军说,“环保利国利民,关系到每一个人和子孙后代,我们想身体力行。”
在两个儿子的带动下,赵月英也成了环保教育站里年龄最大的一名志愿者。有志愿者给站里送来两台缝纫机,赵月英坐在其中一台前,走上了环保之路。
三年多时间制作3000多个环保袋
那时的赵月英还不太清楚什么是“环保”和“塑料垃圾”,只是在一次儿子开玩笑时用塑料袋套在头上,扮起无法呼吸的样子,告诉她要是大自然里的小动物被塑料袋套住头,那该有多难受。对于这个玩笑她深有感触,当她发现自己闲暇时候做的布袋很受大家欢迎,便开始在环保站专门做布袋,看着缝衣针上下穿梭,赵月英觉得此时的自己最快乐。
在环保站,赵月英除了叠报纸、整理塑料瓶、打扫卫生之外,自幼学习女红的她大部分时候都在“呼啦啦”地踩着一台旧缝纫机,用别人捐的旧衣裳和废布料做成一个个环保袋,免费交到每一名前来的市民手中。“少用一个塑料袋,多给地球一份爱。”每次送出一个环保袋,赵月英总是不忘重复这句话。
赵月英没有上过学,却也知道塑料袋难以被自然降解,“可能几百年都无法被自然吸收。”这是她的两个儿子常对她说的话。
赵月英一天大约能制作5到6个环保袋,然后被分发一空。她的手中没有存货,当天所制作的环保袋,有的是几天前就已被人预订的。2017年至今,赵月英已经做了3000多个环保袋,被周围居民称作“环保奶奶”。
“多做一个袋子,少用一个塑料袋,也是做环保,为地球献出一份爱。”赵月英说,只要坚持下去,大家一定会盼来塑料垃圾彻底消失的那一天,无论能不能看到那一天,她都在为那一天努力做些事情。
受赵月英感染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
赵月英每天早晨6点乘公交车从滨江路出发来到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傍晚6点后坐公交车回去,这样已经持续了3年多时间。
在来到环保教育站之前,赵月英的身体并不是很好,时不时在家休养。2018年因为身体问题她瘫倒在家,经过抢救,终于转危为安。然而在出院后的第二天,她又回到了环保站,踩着缝纫机踏板,继续做起了环保袋。赵月英认为,能够在环保站为环保尽一份心是最开心的事情。
因为坚持制作环保袋,赵月英已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她制作的袋子,好看又耐用,既可以用来购物装东西,又能助力环保降塑。
赵月英环保之路的开始是因为儿子在坚持环保志愿服务的同时给她灌输环保意识,让她理解到降塑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而她三年如一日的坚持,也感染了不少人,如今的环保教育站,已有数百位老年志愿者参与环保,赵奶奶还带了一名“徒弟”,名叫刘培琴,日复一日用她们手中的针线,缝制出一片绿色的希望。
这是一个充满阳光而又美好的事业,赵月英不仅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志愿服务没有年龄限制,更无大小之分”,她的行动也感染着无数人,鼓舞着大家投身到环保事业中来。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动与付出,赵月英用她的事迹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从来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而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因为环保之路不易,更显得她的初心与坚守如此弥足珍贵,她的故事如此令人动容,她的行动感染了无数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共同撑起我们美好家园的蓝天。
(本文图片由蒋军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