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7日
王东与古籍的书香情缘
    重新装订后的旧书。

    闲暇之时翻阅古书是一种享受。

  文/图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古籍是古书的雅称,在没有电脑、没有录音笔和摄像机的古代,书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一页页发黄的纸张、一个个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传递的是文化的精华和历史的根脉。
  1989年出生的王东对古籍情有独钟,多年来收藏了数百本线装古籍,涵盖了诗词文学、历史学术、家谱中医、方志文献等,有的古籍历史跨度已有一两个世纪。
  收藏古籍已10多年
  王东热爱收藏已有10多年,从最初收藏字帖到开始收藏古籍,王东说是源于喜欢,“一次我在旧书摊发现一个摊位上摆了一摞很破旧的书籍,一看竟然是距今已有一两百年的古书,内容都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时真是喜出望外。”
  在王东家中,一摞摞书籍占据了他的书柜,淡淡的书香溢满整个房间。
  “我喜欢书法,天天临古帖。就我而言,与古籍相伴,古书沉淀百年的厚重与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魅力无时不在震撼、吸引着我。希望我前行的路上,都能延续古籍情缘。”王东说,自己藏书十多年,数量已有不少。当初也谈不上什么收藏,喜欢什么书就买,也不分版本的好坏。买书多了,就有了鉴别,就能够从印刷年代、作者的重要性、书中的内容、装帧的程度、书的稀有度等来迅速判断一本书的价值,然后决定是否购买。
  这么多藏书中,最珍视哪一本呢?王东说,最珍视的不止一本。谈到收藏经验,他表示自己还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只能慢慢摸索。一开始,主要的是看自己是否喜欢,别太介意别人的看法。藏书的门槛不高,比较大众化一点。多读书,多买书,就离收藏不远了。
  部分藏品具有参考价值
  王东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翻看古籍、品味书香。这些古籍中,有《论语集著》《孟子集著》《庄子解》《老子》等。每一册书,他都能说出来龙去脉。
  “这是嘉庆十四年出版的《书经图考体注大全》,共4册6卷。此版本珍贵之处不光因为它存世稀少,还因为它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王东说。
  从古至今,能够留下来的藏品,很多都是从地下出土,但是书籍是个例外。正是古人因爱而留、因善而藏、因藏而读,才使得这些时代的载体和物证流传至今,成为人类的至宝。由于不易保存,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古书数量有限,精品更是难求。和一般的古籍收藏者非善本、完整本不收的原则相比,王东更像一个古籍的保护者,因为无论古书是全是缺,甚至只剩下封面和封底,他都会慷慨解囊将其收入,妥善保管起来。
  谈到兴起,王东就把自己的宝贝拿出来透透气儿。翻开一本明万历年间的《博古图》,只见里面图文并茂,将宋代宣和殿里收藏的古代青铜器进行了一一介绍,就连青铜器中的铭文都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这本书可以说是青铜器字典,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沿革,多珍贵啊!”
  随后,他拿出了一套名为《通鉴总类》的古书,讲述的是历史故事,有“英雄门”“亲政门”“天文门”“图书门”等章节,清朝的《百美图》,图中美女头上的簪花都是用金粉涂成,还有《昭明文选》《隋唐演义》等。他收藏的书里,有诗词、有中医、有古典文化等,每翻看一本,都有拨开历史面纱的感觉。
  把民族文化精髓传下去
  王东介绍,在古籍收藏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即“善本时间早于乾隆”,而同一时期的古籍中又“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在古籍市场上,元代以前的书往往是论残页卖,600年前的书是论页卖,400年前的书是论册卖。对于初期的收藏者来说,乾隆以前的书都值得一入。
  在刚入行的时候,王东遇到了一位老师,学到了很多古籍收藏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百年无废纸”。只要是流传下来的,都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价值,不要觉得这本书的作者默默无闻就置之不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印刷成书的都是精品,即使不是大家,也一定有其流传至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010年以后,古籍收藏逐渐升温,我还是按部就班地收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赚钱的事。”王东说:“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重史传书,典籍宏富,把民族思想文化精髓传了下来。古书是中华文化的宝库,每一本古书都值得细细研究。有很多人问我,你整天弄这些破书干嘛?不当吃不当花,我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要让咱们的孩子知道,他们学的知识,听说的故事是从哪儿来的,是谁给他们留下来的,这就是传承。”
  “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想法,希望把自己所收藏的古籍进行公益展览,或开办一些诸如古籍进校园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特别是学生知道这些书籍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从而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王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