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9日
82岁朱桂兰照顾瘫痪儿子26年
    朱桂兰推着儿子散步。

  文/图全媒体记者 周涛 通讯员 贺志勇
  平舆县东皇街道张庙社区任楼村82岁的朱桂兰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照顾着因病瘫痪的儿子郭小学26年,用行动向我们诠释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有你在,这个家才叫家”
  1996年春,29岁的郭小学正在村里的窑厂出砖坯,突发脑出血。住了几个月医院以后,郭小学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看着年幼的两个孙子和伤心欲绝的儿媳,朱桂兰的心都碎了。
  为了支付医药费,朱桂兰的老伴郭作良和儿媳凡小雪不得不外出打工,照顾郭小学的重任就落到朱桂兰身上。
  刚开始,郭小学虽半身不遂,但生活还能勉强自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忍受着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郭小学看着母亲为自己四处奔波、寻医问药,心里越来越急,犯病了。
  郭小学先后犯病3次,做了5次手术。8年前犯病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他丧失了语言能力,无法与人沟通。
  每天,朱桂兰都要为郭小学穿衣、刷牙、洗脸,还要帮他翻身、按摩。为防止郭小学在家发生意外,多年来朱桂兰从未走过亲戚,出过远门。
  看着母亲为自己操劳,郭小学很自责。他冲着母亲发脾气、不吃东西,甚至想寻死。朱桂兰何尝不知道儿子的心思,着看郭小学难过,她总是笑着说:“小学,你是俺儿,今后你要陪着俺走余下的路。有你在,咱们这个家才叫家。”
  “说啥我也不同意”
  朱桂兰性格直爽,为人和善,年轻时非常能干。随着子女先后成家,朱桂兰想着可以享福了,谁知郭小学突发脑出血,幸福的日子显得那么遥远。
  家有病人,开支大、负担重,郭小学的两个儿子早早辍学和母亲分别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尽管一家人省吃俭用,日子仍过得紧紧巴巴,大儿子近30岁才成家,二儿子28岁入赘到外乡,无力照顾父亲。
  祸不单行,郭作良又患了食管癌,与病魔斗争几年后,于2014年10月去世。朱桂兰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
  郭小学长期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需要尿布,朱桂兰把邻居送来的旧衣服洗干净缝成尿布,用完后洗洗接着用。
  张庙社区党支部书记郭金珠说,朱桂兰每天都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家里一点异味都没有。
  “说啥我也不同意。”当家人和朱桂兰商量要把郭小学送到托养中心时,朱桂兰说:“小学不会说话,到那我不放心。”
  “一家人在一起最幸福”
  26年过去了,在朱桂兰的悉心照料下,郭小学55岁了。经历了这么多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艰辛,日子过得简单而又平凡。
  如今,已经满头白发的朱桂兰依然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忙碌,早早地准备她和郭小学的饭。郭小学睡醒后,朱桂兰先给郭小学捶背捏腿,活络筋骨,再给郭小学洗脸、刷牙、刮胡子,把郭小学收拾干净后,再推出去转转。
  朱桂兰的细心照顾,让卧床多年的郭小学从未长过褥疮。因为郭小学肌肉严重萎缩,身体很弱,每吃一口饭,都要停下来歇一会儿再接着吃。就这样,每次等郭小学的饭吃完,朱桂兰的饭也凉透了,但朱桂兰从未催促过他一句。她总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
  26年来,为了郭小学,朱桂兰哭过、苦过、累过、痛过,但从未放弃过。
  “是俺给大家添麻烦了。”一脸淳朴的朱桂兰不好意思地说:“这几年,村里的干部一直帮俺,给小学办了低保,办了残疾证,还给俺提供了困难救助金。小学能活到现在,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