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30日
他和这片土地
  文/赵宜帆
  当我再次踏在故乡的土地上,故乡早已和我记忆中的模样千差万别。只是刹那间,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涌入脑海,一切如昨,却又恍如隔世。我不禁感叹,这片故土一改昔日景象,变成了另一个与快节奏生活相比之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故事要从一个中年男人说起,如今,他的脸上已经被岁月留下了痕迹,被时间染了白发,双手布满老茧,再也不是从前的模样。这个男人便是我的父亲。
  三十年前,他带着期望从这片土地上出走,到省城去谋生活,做过小工,做过生意,甚至一度把工程开到了国外。这三十年里,他无数次回到过这个叫故乡的地方,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他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唯独这次,他坚实地站在这片土地上,他知道自己回来了。
  在我初三毕业那年,他完结了省城的事业,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回到了这个叫故乡的地方,承包千亩耕地,三十年后,重新做回农民,没有人理解他选择的意义。
  万事开头总是难,两腿插进地里,他就没想过再拔出来。成立合作社,播种、育苗、施肥、打药、收割,仅仅半年时间,他把自己从一个小老板,变成了地道的农民。
  哥哥曾经问过他:“爸,半辈子了,你又跑回去,你到底图个啥?”
  他总是笑笑不回答。有一次问急了,他说:“我带你们出去的早,你们的根在省城,我不一样,哪怕漂泊半生,落叶总是归根,这片土地生了我、养了我,我总是要回来。”
  “我总是要回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合作社成立之初,方兴未艾。他先想到的不是挣钱,而是解决这片土地上的困难。承包土地,优先接贫困户、五保户、劳动力缺失家庭的土地;合作社需要劳动力,优先发动的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一晃五年,合作社才刚刚从不计成本的投入转为收支平衡,但是他带动着这个并不富裕的豫南小村,在三年前就全部脱了贫。
  转眼到了我上高三这年,一个喜忧参半的年份。忧的是在我高考前夕,即将丰收的千亩小麦因为突如其来的冰雹化为泡影,用他的话说“二十分钟,砸掉五十万”。喜的是国家重视农业生产,通过补助为农民生产买保险,损失的五十万,很快赔付了三分之二。除此之外,对于上规模的合作社,政策还予以特别照顾,配发了打药无人机、烘干仓,实实在在解决了农业生产最棘手的问题。
  2020年,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终于又在他脸上看到久违的笑容。他说村民们生活慢慢变好,有精力干自己的事,有时间来合作社帮忙,再挣一份钱。国家有最低粮价收购标准,为我们这些种粮人提供了安全保障。以后,我们可以放心地干自己想干的事,为这片土地再尽一份心,为国家的建设再出一份力。
  这个平凡的人啊,活到老奋斗到老,一刻不愿意停歇。看着他老去的容颜,每当我站在这片土地上时,我知道一切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