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06日
马海霞:用爱温暖一个“家”
    亲如母女。

  文/图全媒体记者 熊国森 梅文辉
  怀揣着专业梦想,却放弃大城市的优厚待遇,无怨无悔地回乡创业,成了新蔡县练村镇“爱心家园”16名生活半自理老人和2名孤儿的坚强守护者,她就是被老人们称为“闺女”、被孩子们称为“妈妈”的金牌护工马海霞。
  近日,当记者慕名来到练村镇“爱心之家”采访时,正赶上马海霞在为老人和孩子们准备午餐。
  “我来时才75斤,在俺闺女的照顾下,现在95斤了,以后还得减肥哩。”75岁的李兰英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
  97岁的张培甫老汉,曾当了15年生产队队长和村民兵营长。自“爱心之家”开园时他就来到这里,没事儿时下下棋、听听戏、看看新闻,感觉幸福像花儿一样。他身体倍棒,走起路来像年轻人一样风风火火的。
  马海霞是新蔡县练村镇王土楼村郑坡店人,从小因家里穷,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护工技术。勤奋好学的她不到两年就成了护工行业的标兵,在护工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马海霞的丈夫郑照田在苏州开挖掘机,而自己又是家政行业的能手,夫妻俩都有着丰厚的收入。2018年9月的一天,马海霞到镇政府办事时了解到,练村镇也建起了“爱心之家”,苦于没有护理专业人才,镇领导问她有没有信心去经营。
  她想,既然自己有这方面的技术,为啥不回乡创业呢?能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回馈自己在艰苦岁月里家乡人对自己的照顾,也算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虽然这份工作比起自己在大城市的收入差距很大,但马海霞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份沉甸甸的工作。从此,16名生活半自理老人、2名重度残疾儿童的吃穿住行就成了她考虑的全部。她与园里其他两名护工4小时一换班轮流照料他们:送饭、倒粪便、打扫卫生、洗衣服、与老人聊天。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老人们的屋子一尘不染,他们幸福地享受着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最令她费心的是一个叫韩玉喜的孩子,韩玉喜的父母早逝,是一名身体和智力双重残疾且有暴力倾向的流浪儿童。虽然十四五岁了,但智商像七八岁的孩子,去年被村里爱心人士带到“爱心之家”。
  刚被送来时,他浑身臭烘烘的,衣衫不整,满脸灰尘。住室里放的东西都被他摔打得稀巴烂,特别是他见到老人就打,且时常翻墙或从下水道向外逃。对此,马海霞从细处着眼,时不时给他一些零食,并趁着给他洗头、打扫房间的机会与他谈心。如今,在马海霞的细心关照下,入园不到半年的韩玉喜有事没事总往她身边蹭,有时还帮她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不仅生活能自理了,而且变得听话温顺,并和老人们和睦相处。马海霞感到很欣慰,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姚营村党支部书记韩文生到“爱心家园”看望韩玉喜时,感觉这个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打心眼里感激马海霞。为表达村里的谢意,他自愿每月支付韩玉喜300元生活费,来减轻“爱心之家”的生活负担。
  家住练村镇大庄村的马嘉祥,父亲被判刑多年,母亲改嫁他乡,那时他刚满6个月,由亲戚代养。去年,已经9岁的他被送到“爱心之家”。
  收养这个孩子后,马海霞更忙了,她把马嘉祥送到学校就读,并不厌其烦地接送他上下学,还给他买衣服和学习用品,以至于学校的老师们把马海霞当成马嘉祥的亲妈妈。
  镇政府分管“爱心之家”的干部陈小超说:“以前,总担心‘爱心之家’人手不够、管理困难,可在马海霞的精心管理下,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老人们吃穿舒心、环境整洁。把这些老人和孩子交给她,我们放心。”
  在马海霞的辛勤付出下,老人们的生活如沐春风。长此以往,老人们的亲人来接时,他们都不愿意走了。鼠年春节,这些老人都在爱心家园里和马海霞共度佳节,其乐融融。马海霞俨然成了这里老人们的“女儿”和孩子们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