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06日
痴情于生活的画家
——记书画家冯明威



  冯明威 1970年生于河南上蔡,现居郑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王铎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北京中国书画创作院特聘教授,“墨臆”艺术公司签约书画家,“尚墨”艺术公司签约书画家,“伯金瀚”艺术公司签约书画家、“远大文化”签约书画家。作品发表国家级专业级报刊《美术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出版《冯明威画集》《冯明威书画作品》《冯明威书画精品选》《冯明威写意牡丹》等。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心摹手追
  认识冯明威的人,都会被他真诚、憨厚、朴实的为人所感动。听他说话,稳重有力,与他第一次见面的人和他交谈后,会马上对他产生一种信任感。他言语不多,不擅交际,把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都用在了书画上。他就像一位建筑工,不停地垒砌他的书画王国之城。有人说,艺术家一靠天赋,二靠勤奋。他自认为自己天赋不高,只能在勤奋上下功夫。但他又不固步自封,遍访名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绘画语言的表现方法,以求形成自己的风格。
  冯明威生于长于的古蔡国。上蔡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有书法大家李斯,今有毛国典,耳濡目染,其自幼喜爱丹青,小人书、书本插图,甚至手帕、洗脸盆上图案都成了他临摹的对象。总之,凡是他见到有字有画的东西,他都会比着画、比着写。炎炎夏日不能停下他的画笔,数九严寒扰乱不了他的思绪。就这样临摹了几个寒暑,他画的画写的字有模有样。年龄稍长,他拜师于王朝斌、陈子贞二乡贤。在两位老师不吝指教下,他学有小成。
  遍求名师
  为求有更大发展, 冯明威负笈他乡,南下北上,有幸求教于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郭石夫、张立辰二先生门下,得益良多。他深知自己起点低,一有机会就外出求学。国画先后深造于天津美院中国画系、北京画院郭石夫高研、中国美院《美术报》张立辰名家班。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学习时得到张继、刘文华等名家授课。参加河南省书协集训班时得到张海、王澄、周俊杰等名家指教。其书法从颜真卿《多宝塔碑》《勤礼碑》入手后临习《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最多,其汉隶古拙不失灵动。字如其人,此言不虚,观其书法规矩守则,中正大方,质朴静气。
  南齐谢赫在“六法”里,把气韵生动列为第一位,可见中国画气韵之重要性。气者,气韵、气格、气象;韵者,韵律、韵味、神韵。观冯明威画作,灵动清新,笔墨鲜活,深得气韵之理。他古法作基,今人为和,广收博取,融其所长。再借以书法功底,故笔下梅兰竹菊,颇见功力,花卉草虫,顾盼多姿,一石一叶,饱含生命。他数载求教于大家门下,流连于花荫竹乡,徜徉在山林幽野,沉思于香茗斗室,给养于黄钟京韵,虽题材不一,皆能达其性情,入于毫端。你看他的牡丹画,潇洒奔放的笔触,亮丽跳动的色彩,使花朵似笑脸,花叶翩翩飘动,花香扑面而来,牡丹的神韵与秉性尽显。
  追梦不止
  “就像人的生命离不开粮食,我的生活也离不开艺术。在艺术的熏陶下,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更加珍惜亲情、友情,生活也变得无比充实。可以说艺术就是我的精神食粮,我的快乐伴侣,我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世界,收集素材,从而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不断补充我的精神食粮。”
  冯明威深知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凡是不出自你的内心,你就绝不能和别人心心相印。”冯明威很欣赏浮士德这句话。他认为,一位画家,必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心灵深处体验到的爱,用画笔倾注到画幅之中,他的作品才会有真实可信、有分量、有生命力的形象,才能以富有深刻内涵的美,扣动人心。读他的作品,回顾他握着画笔走过的三十几年历程,这确是他切肤的经验之谈。他把生活作为创作的源头活水,除细细体察生活外,他每年都要外出写生。
  多年前,与冯明威在一起交谈时,他讲述了扬州八怪中郑板桥与金农的一段绘画交往的故事。金农问郑板桥画竹为何栩栩如生,郑板桥回答说我手中之竹乃胸中之行、眼中之竹也。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恰是他自己独到的创作方法。他主张画家要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做细致深入的观察,从中体会出画的境意;而“胸中之竹”则是画家通过对竹的观察以后而发生的创作构想;“手中之竹”才是画家艺术创作的实现。郑板桥所说的眼中、胸中、手中之竹是不同的,它说明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要不同于生活。倘若艺术是对生活原原本本的复制,这样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冯明威说,对从事书画工作的人来说,倘若能仔细玩味其中,得出教益,时时不忘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是不愁没有好作品问世的。
  “在过去30多年的艺术旅途中,有过许多风雨坎坷,但我对于艺术的追逐始终不曾松懈,最终我的作品从家庭小画室走上了艺术大舞台,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吧。尽管如今的生活仍是平淡简单,但作品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我心满意足。可以说艺术就是我的中国梦,能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为了扩大眼界,2016年4月,他乔迁郑州。他的书画渐渐得到了省城有识之士的认同。就在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在筹备由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美术报》在省文联举办的书画展。
  艺无止境。知来处方知归处。用冯明威的话说就是,既然此生选择了丹青,就应该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走下去,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