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3日
让实干成为最硬的功夫
——“重残集中托养”成“全球减贫案例”的背后
    张银良深入确山县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展党员助残志愿服务。

  文/图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4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再次聚焦河南驻马店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近年来,驻马店市积极探索开展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解决了农村残疾人生活困难和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问题。
  4月30日,中国残联公布今年5月16日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帮助残疾人,促进残疾人稳定脱贫增收,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事。驻马店市残联探索创新的残疾儿童融合教育模式、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模式、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其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驻马店模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写入《破解因残致贫问题的中国方案》,被国务院扶贫办推荐为“全球减贫案例”在世界推广。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党和政府的殷殷嘱托,离不开驻马店市残联系统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创新精神。
  让实干成为最硬的功夫,以绣花功夫为残疾人送去最贴心的保障。这是以市政协副主席、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银良为首的市残联系统,用行动给出的最响亮的回答。
   重度残疾人托养
  托起“稳稳的幸福”
  上蔡县大路李乡肖里侯村三组的侯昴蛋肢体一级残疾。他出生3天就发高烧住院治疗,5个月大时查出患有脑瘫,10年间花去六七万元治病,可是智力始终停止在几个月大的状态。昴蛋的父亲撇下3个孩子和妻子,外出打工杳无音信。
  侯昴蛋的母亲骆荣焕逢人就念叨孩子的事。是上蔡县创新残疾人扶贫模式,让这对母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间,房间内空调电视一应俱全,一日三餐无忧。2016年,骆荣焕带着儿子入住栗庄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她成为护工,一边照料儿子一边照料另外一名瘫痪老人,一个月还有2000元工资。
  “艳玲,坐垫、靠椅要软,还得能放倒躺着休息,用于小便的管子要用塑料或者橡胶软管,凡是与患者接触的地方都要考虑安全性与舒适性。”这是发生在2018年7月的一幕。盛夏炎热难耐,行动不便的张银良带领残联辅具中心负责人贺艳玲和技师,为昴蛋量轮椅尺寸,准备高标准赶制一辆轮椅。这辆轮椅前前后后改装了3次,张银良去了3次。说得多不如做得多。张银良的言行感动着接触过他的每一个残疾人,也点燃了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贫困残疾人是深度贫困群体中的特困人群,贫困残疾人脱贫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最难啃的“硬骨头”。驻马店市有各类残疾人60.5万,其中重度残疾人13.2万,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9.03万。因残致贫人口数量大、占比高,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最大难题。“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一直是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的真实写照。2017年,我市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工作,实现了“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救治一个人、脱贫一家人”,走出了一条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增收脱贫的新路径,创造了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驻马店模式”。全市入住重度贫困残疾人4000多名,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等多方投入资金,先后有4000多个重度残疾人家庭通过集中托养模式实现脱贫,为重度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老牛亦解韶光贵
  不等扬鞭自奋蹄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张银良始终把残疾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把残疾人的冷暖始终放在心上,把解决残疾人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当成自己的事去办。他如一头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残疾人心上,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从基层走上驻马店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岗位的张银良,曾立下规矩:残疾人的事情大如天,睡觉都要想着残疾人的冷暖;残疾人的诉求大如天,即便是下刀子也要去办;残疾人的脱贫大如天,千难万险也要坚决帮扶。
  信娅娟是由风湿引起的下肢残疾女孩,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张银良知道后千方百计找到她,拿出自己获得的5000元奖金,交到她手里,对她说:“有我在,就有你的明天!”张银良多方寻找医生,为信娅娟治病,开导她树立生活信心。
  沐浴着爱的阳光,信娅娟成为开发区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的一名护工,随后遇到自己的另一半,步入婚姻的殿堂。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信娅娟来不及和新婚的丈夫交代几句,就投入抗击疫情的工作。长年在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工作,信娅娟不断克服着自身困难,挑战着自己的极限。“我是怀着感恩的心从事这份工作的,把这些年迈的重度残疾人当成自己的父母家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用真心换真心。”久而久之,托养人员都把信娅娟当成自己的亲人。
  工作中的信娅娟活力十足,渐渐变得开朗,也更加充满自信。
  托养人员吴亮脑子活络,常常通过网络帮人销售物品。他腿脚不便,只能趴在床上通过手机上网,很多时候实在忙不过来就会喊:“娅娟,过来帮我一下。”随喊随到,信娅娟不仅帮吴亮在网上与客户交流,还利用闲暇时间教吴亮电脑知识。中残联主席张海迪到驻马店调研残疾人工作时,特意送给吴亮一个平板电脑和电脑教材,正是信娅娟手把手教会吴亮如何使用平板电脑,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张银良对大家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掉队,更不能拖脱贫的后腿。”张银良带领大家在河南省最先开展了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建立了残疾人基本信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开展贫困残疾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将全市9.03万贫困残疾人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做到一户不落下,在脱贫攻坚中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在驻马店残联系统,像张银良这样拼的干部比比皆是。
  开发区多次被省残联、市委、市政府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6年取得全市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作为开发区残联理事长,长年的劳累已经悄然在胡军身上埋下疾病的隐患。多年的作息不规律,吃饭不及时,他的胃常常痛得他不得不吞下药片止痛。2021年4月5日,胡军突发阑尾炎,在送医急救过程中,经过检查发现他的胃溃疡之严重令医生震惊,不得不转到郑州大医院做部分胃切除手术。
  “我目前还有三分之二的胃是好的,比起千千万万的残疾人,比起奋战在基层残疾人工作中的同事,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胡军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一个默默工作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人。
  在残疾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政策托底不能代替个人奋斗,美好生活不是免费午餐,只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党的十八大以来,每一项民生工程,都是在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同时,为拼搏奋斗创造着条件。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成效,既体现出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又通过获得感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作为发展的受益者与参与者,千千万万“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奋斗身影,是中国逐梦前行最深沉的力量,而驻马店市残联在实践中摸索创造的多个典型经验,正是新时代的一个缩影。
  如今,作为驻马店60万残疾人“当家人”的张银良依然奋战在残疾人事业的最前沿,就如他被评“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时评委会颁奖词中对他的评价:行道艰难时,他是拐杖;目光黯淡时,他是光明。面对残疾人的期盼,他又成了灯塔,放射着希望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