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4日
两位老党员的红色坚守
    吴用珍(右)、吴用广两位老人介绍后方医院情况。

    讲解那段光辉历史。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闫海峰 王朝朝 付忠于
  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汝南县韩庄镇王楼村两位兄弟老党员用一生坚守给出了答案:因为少年时耳濡目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优良作风,兄弟俩成人后双双入党,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一辈子,用心呵护解放军后方医院旧址,用坚守印证心中矢志不渝的信仰。他们就是现年90岁的吴用珍和81岁的吴用广。
  近日,记者到韩庄镇王楼村探寻后方医院旧址时,听到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并有幸拜访了这对兄弟。
  沐着和煦的阳光,在韩庄镇文化中心主任田柳青的带领下,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王楼村后方医院旧址。据田柳青介绍,这座房子建筑面积103.6平方米,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系民间建筑工艺,3间正房,房屋外部是青砖建筑,内部为土坯结构,顶部两梁四柱五檩。在1947年的确山战役中,曾作为后方医院救治了大量解放军伤病员。
  推开鲜红的铁门,记者意外地碰见吴用珍和吴用广两位老人。两人是亲兄弟,分别生于1931年、1940年,在他们姊妹9人中,两人分别排第三和第五。1947年,确山战役打响时,吴用珍16岁,吴用广7岁。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以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兵力,对进驻大別山革命根据地的刘(伯承)邓(小平)大军进行围攻。为解大别山之围,陈(赓)谢(富治)兵团于12月26日在西平县祝王寨、金刚寺地区一举全歼敌第三师,然后挥师南下,配合华野陈(毅)粟(裕)三纵四纵部队在确山包围了敌援军整编二十师,27日午夜发起进攻。战斗打响后,敌人凭借山隘屏障,负隅顽抗,经过三天四夜的艰苦决战,我方给敌以沉重打击。祝王寨战役、金刚寺战役、确山战役的胜利,迫使敌人由大别山抽调兵力回援平汉线,有效地配合了刘邓野战主力在大别山的反围攻斗争,完成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牵制围攻大别山敌人兵力;解了大别山区刘邓大军之围困;巩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打乱了国民党在中原的部署。从此,中原战局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战开始前,部队将后方医院设在群众基础好的王楼村。“我的父亲吴君臣当时是思想进步村民,主动搬出老宅,把堂屋及厢房作手术室、办公室、药械室等用,我家就住堂屋东头一间半草房内,在过道里做饭。”吴用珍说。
  这次战斗打得十分激烈,部队伤亡较多。在确山县城战场上受伤的战士,是解放军用担架队分批送到后方医院的。因人手不足,王楼村民郭长顺、吴英贤也参加担架队,去确山前线护送伤病员到后方医院救治。
  “解放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宁愿在屋外烤火,也不愿意打扰群众。”提起当年的情景,吴用珍老人记忆犹新。
  “战时生活条件十分匮乏,伤病员极度缺少营养,许多伤病员因疼痛吃不下饭。我的父亲看到伤员缺少营养,因疼痛有的伤员吃不下饭,就和我母亲商量,把为我母亲坐月子用的鸡和鸡蛋拿出来,供伤员食用(母亲刚生下女儿吴小娥),以改善伤病员的生活。父亲还动员其他村民,将他们的鸡和鸡蛋、白面、小米也拿出来,供伤员食用。”吴用广说,三哥吴用珍主动帮助解放军后勤干部烧锅做饭,积极协助父亲收集白面、小米等给伤病员。当时医疗条件较差,没有葡萄糖,也没有白糖供伤员服用,女战士们就把甘蔗去皮后切成段煮成糖水,供伤员饮用。
  虽然经过医生和王楼村民的全力救助,无奈有些伤员因伤势太重,经抢救无效后先后牺牲了19位战士。部队撤离之前,许多村民帮助部队战士将用白布包裹全身的19位烈士抬到王楼村东北角(砖窑的北面)头朝南、脚朝北进行安葬。解放后,乡村对烈士墓地多次整理维护。2013年,重新修建了19座无名烈士墓。每逢清明节和国庆节,这里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无名烈士坟墓前,以不同方式祭奠英烈。
  因为耳濡目染受共产党影响,吴家姊妹9人中有8人是共产党员。吴用广1959年入党,迄今已有62年党龄。他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县、乡粮食部门工作,退休后专门在老宅(后方医院)后面盖起新房,当起义务讲解员,向村民讲述后方医院的光荣历史。吴用珍1960年在汝南高中就读期间光荣入党,从河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当一名人民教师,后担任中学校长直至退休,是有61年党龄的老党员。每年清明及农历十月初一,吴用珍都返乡与吴用广一起到无名烈士墓祭拜。同时,他还专门整理了后方医院、抗日英雄吴君孝(字百源)、王楼之战等资料,上报韩庄镇,以便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韩庄镇党委书记李迎彬说,韩庄镇作为一片红色故土,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特别是吴用珍、吴用广两位老党员用一生的坚守为全体共产党员上了生动一课。该镇党委政府在组织专人印发《韩庄红色历史故事选编》的基础上,准备对后方医院旧址、王楼之战、韩庄惨案、19位无名烈士等进行重点保护,计划打造成一个红色教育线路,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进行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