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报。
开栏语:驻马店市博物馆现收藏革命文物120余件,种类繁多,主要有纸质类、武器类、日用品类、各种票证、纪念章、钱币等。纸质有报刊、书,武器有枪、手雷、手榴弹、刀、流星锤等,日用品有药箱、望远镜、马鞍、灯、军用壶等,票证有米票,钱币多为地方发行,纪念章、荣誉章较多,反映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挖掘革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党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本报联合驻马店市博物馆即日起推出“红色记忆”栏目,对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革命文物进行介绍,敬请关注。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拂晓报》,“中华民国”,2013年征集,现藏驻马店市博物馆。报纸长38、宽27厘米。“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九月九日刊,第一四一九期,共两版,因年代久远,纸面已经泛黄,四周有破损。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国华、周俊鸣在河南确山县竹沟组建豫鄂边省委,创建红军游击队,开辟桐柏山区根据地,成为南方八省十四处游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迅速开辟河南乃至华中抗战新局面,1938年9月,党中央在竹沟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化名胡服)为总书记,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委员。于是刘少奇、李先念等领导人从延安来到竹沟,领导豫鄂皖苏地区党的工作,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被誉为“小延安”。
彭雪枫受中央委派1938年2月来到竹沟,担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领导发动鲁、豫、皖、苏广大敌后游击战争,组织训练抗日武装。中原局成立后,彭雪枫担任在竹沟成立的新四军游击队司令员兼政委,为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抗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彭雪枫的倡导和组织下,1938年9月29日,第一份《拂晓报》在竹沟镇的一家农舍中诞生。彭雪枫为报纸起名、刊头题字,并撰写发刊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友》。
关于“拂晓报”名字的由来,彭雪枫在发刊词中满怀激情地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到来的意思。军人们要在拂晓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光明。”为了办好这份报纸,无论是在艰苦的行军路上,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彭雪枫都为《拂晓报》撰写社论、评论文章,并时常对宣传方针、版面安排、标题制作、印刷发行等进行指导。彭雪枫说:“报纸蕴藏着巨大的战斗力,把报纸办好,它的作用并不比一个团、一个旅的战斗力小”。
《拂晓报》是油印报纸,初为2日刊,后改为日刊。这份报纸一经面世,就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心抗击日寇的斗争事迹,指导部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受到广大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因其油印刻印技术精湛,版面设计新颖美观,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的油印报纸中始终名列第一。该报存续时间较长,从第300期开始,《拂晓报》发行到延安、重庆、桂林、西安及华北等地,后经周恩来和范长江同志的努力,一度发行到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并被视为珍品收藏。
1942年元旦,《拂晓报》和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报》合并,成为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拂晓报》先后成为中共安徽省宿县地委和蚌埠地委机关报。1972年6月停刊。1981年1月1日复刊,是中共宿县地委机关报。如今,《拂晓报》是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机关报。《拂晓报》在抗战时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战斗的胜利,通过组织人民、鼓动人民,在推动全面抗战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中央赞扬《拂晓报》是“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破晓鸡”,与骑兵团、拂晓剧团并称为新四军第四师的三大宝,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一颗璀璨的明珠。创刊人彭雪枫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