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一处麦田里,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
初夏的中原大地,金色麦浪滚滚。一年一黄的麦田,是丰收的讯息,也是河南的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手握粮食生产这张王牌,肩扛“粮仓”重责,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300亿斤。如今,一个以农业为底色,新貌新颜的河南形象夺目而出。
河南,正从曾经贫困落后的省份成为农业大省、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板块、内陆开放重要地区。
豫南麦收“开镰”,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进入收获期,隆隆的收割机一路北上,丰收的喜悦洒满中原大地。
“我流转种植的2100亩小麦籽粒饱满,十天前进行了预测产,每亩预计比去年增产40多斤,丰收不是问题。”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说,打赢粮食“丰收仗”全靠“聪明田”。
邱守先的麦田位于河南商水县打造的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这里不仅有一流的农田、水利、路网设施,还配有病虫害监测点、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物联网监控系统等“硬核装备”,只需一部手机,种粮人即便远在千里之外,都能看苗情、浇水、喷药,实现了“云种地”。
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在广袤的中原大地,现代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黑科技”、互联网大数据相碰撞,让黄土地变成“聪明田”,也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了更多优质河南粮。
“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实现粮食生产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河南时刻铭记、牢牢扛稳的重任。
长期以来,农业“大而不强”“粮仓不优”一直是河南省夏粮生产的短板。近年来,河南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600万亩发展到1350万亩,小麦种植结构从“高产”向“优质”转变,不仅解决了全省近1亿常住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600亿斤粮食及其制成品。
在河南省新蔡县麦佳食品有限公司,小麦精深加工成20多种专用面粉,后续产出馒头、面条、速冻水饺、烧麦等80多个品种的食品,其中馒头根据花色、口感等的不同就有10多个品种,成品通过冷链运输进入省内外60多家零售企业进行销售。
“我们企业就建在县城边的农田旁,临近小麦主产区,上游与农民合作发展了万亩优质小麦基地,下游凭借企业的加工和零售业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粮头食尾’让消费端与生产端紧密对接。”麦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良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