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通讯员 彭爱杰
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纸币,面值5元,2012年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调拨,现藏于驻马店市博物馆。
票面为长方形,长10.4厘米、宽5.4厘米。正面呈橘红色,耕地图案,上书:豫鄂边区建设银行,从右至左分两行排列,下书: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印,编码:A508731,中间钤盖有蓝文“行长之印”印鉴(图一);背面呈蓝色,上书英文豫鄂边区建设银行,中间有行长任仲修的英文签名,下面是纸币印行时间公历1942和编码(图二)。所有文字均为繁体字,楷、隶兼有,字体遒劲美观。币面泛黄,边缘有破损。
豫鄂边区位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是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地域范围在河南省中部、南部和湖北省的大部,以及安徽、湖南、江西省与湖北省的交界地区。具体包括河南新县、商城、确山,湖北大悟、红安、麻城、黄陂、安陆、云梦、孝感、京山等县,是我党在华中地区的重要根据地。
1939年1月,中共豫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及中原局的指示,由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确山县竹沟镇出发,南下鄂中,挺进豫鄂边区敌后,整合抗日武装,在信阳四望山成立了中共豫鄂边省委,郑位三任书记,统一领导边区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1940年成立了边区最高行政领导机关豫鄂边区军政办事处,豫鄂边区扩大到19个县,建立了9个抗日民主县政权,正规部队1.5万余人,民兵约10万人,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初步形成。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中期,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展开全方位斗争,日伪对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军事扫荡的同时,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大肆掠夺根据地物资,强迫群众只能使用日伪、汪伪货币,强制压低当时流通的法币价格,扰乱根据地的金融秩序。为了抵制日伪、汪伪货币流通,发展边区经济建设,解决军需、给养、生活必需品等问题,1940年4月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通过了成立建设银行并发行货币的决定。
1941年初组建了豫鄂边区建设银行,总部设在京山县,行长任仲修。边区建设银行隶属于边区财务处,初期发行边币100万元,票面有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七种,主要是辅币。先后建了三个印钞厂,分别在湖北的天汉湖区、大别山地区和黄冈地区。
边币采用石印印刷,钞票印好后,交银行加盖印章和编号,初期的号码用手写,一遇水就模糊不清,后改用号码机打码,最后由银行出纳发行科清点捆好,由财务处发行。边区建设银行中前期发行的货币均为小面额纸币,1942年增加了贰元、叁元、伍元,最大面额为拾元。1944年始发行大面额货币,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最大面值壹仟元。
竹沟革命纪念馆收藏的豫鄂边建设银行货币计有1942年发行的伍元和拾元,1944年发行的壹佰元和贰佰元,印证了边区银行发行大额面值的史实。这是因为边区货币与周边货币的关系形成的,抗战末期,国统区主要以法币为主,日伪控区以中储券为主,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以建设银行纸币为主,法币为辅,其他游击区则是法币、中储券、建设银行纸币等的混合使用。豫鄂边区对于法币并非全面禁止,而是在进行货币斗争中,采取“保护和斗争相结合”的方针。大体来说,对法币政策分为保护—限制—排挤三个阶段。因而法币在边区是可以流通的,因小面额短缺,因此建设银行初期发行小面额纸币,以补充法币辅币的不足。但至1944年法币迅速贬值,发行面额越来越大,为了维护豫鄂边区建设银行货币的稳定且保持与法币的相适应,边区建设银行开始发行大面额纸币,以排挤法币。除国统区法币对边区银行货币的冲击外,日伪政府也对边区实现严厉的经济封锁。
1944年,武汉的日伪政府将已废除禁用的大量法币倾销到边区根据地,套取边区物资,掠夺边区财富,边区政府不得不加大边币的面额和发行量,来抵制日伪的经济破坏。
由此可知,抗战时期的豫鄂边区长期孤悬敌后,既无国民党政府的供给,也得不到中共中央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接济,完全靠卓有成效的金融和货币政策保证了根据地军民的物资供应。根据地创始人李先念说:“根据地货币是对敌斗争无声的武器”,70余年过去了,豫鄂边区建设银行为抗战胜利立下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