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29日
躬身新闻路 觅得诗意行
——田春雨的文学之路
    田春雨 笔名田地,西平县芦庙乡人,1999年毕业于河南省汝南师范学校,当过乡村教师;2010年到西平县教体局工作,2013年到西平县委宣传部工作。田春雨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平县作家协会主席,突围诗群成员,中诗网第四届签约诗人,西平县政协委员和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河南省第二届奔流文学奖·诗歌奖,中国诗歌春晚2018年度“十佳新锐诗人奖”,河南省网络作品“七个一”优秀文学作品奖等,作品入选《2016中国年度散文诗》《中国2018年度诗歌精选》《2018散文诗选粹》《中国诗歌-2018民刊诗选》《中国网络前沿佳作赏析》《中国网络诗歌年鉴》等选本。出版诗集《故园吟》《顽石》。诗集《故园吟》入围第三届中国红高粱诗集奖。在繁忙的新闻外宣工作之余,田地始终保持一颗诗心,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躬耕练笔,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右为田春雨。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许静 通讯员 赵付友
  7月17日,西平县作家协会主席田春雨新出版的诗集《顽石》品读会在古都洛阳然也现代艺术馆举行。品读会归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田春雨。
  说起这次在洛阳举行的《顽石》品读会,田春雨说:“《顽石》品读会在古都洛阳举行,得益于刀刀、子愚、衣水等诸多诗友的抬爱,让我备感荣幸。如果说神话是民族的梦,那么诗就是个人的梦,24年的写作历程,我从很多优秀的诗人和优秀作品中,寻找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和通往诗意之旅的路径,领悟着为人作诗的学问和奥妙;我本是一内向之人,崇尚清心和沉默,转化至持续的写作过程里,我深感自己的愚钝和冥顽。”
  “祝愿我们大家都能找到一颗诗歌之心,找到诗与心的相通达路径和距离。”说到自己的诗歌之路,田春雨把自己的诗歌之路归结为3阶段:文学启蒙,追梦路上和走向未来。
   文学启蒙
  田春雨说,小时候,父母给他买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叫《数学司令》,把数学知识融入童话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童年的小伙伴们都称呼田春雨为“数学司令”。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田春雨的作文两次被语文老师当范文在课堂上朗读、点评,至今他还记得一篇作文里所描绘的场景:一个放羊娃,仰望蓝天白云,陷入悠远的思绪,几声羊咩唤回他的注意力,那只羊的眼神似水雾,头上的尖角又似搏击命运、永不认输的赌注……
  1997年,田春雨写下了第一行贴着心灵标签的人生口号;2000年,用诗行测量着土地和梦的距离;2005年,整理出版诗集《油灯点亮的村庄》,开始登录网络诗歌论坛;2006年,首次在公开发行且有影响的纯诗歌刊物《绿风》亮相,后来又多次在《星星》《诗选刊》《诗潮》《北京文学》《岁月》《诗刊》等大型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2010年前后,特别关注一些外国优秀诗人的诗作和理论,受益颇多;2012年10月,诗集《故园吟》入列我国首部“八0”后诗丛出版印行。
  在持续的写作过程里,田春雨始终坚持向善、向美、向真的写作方向,不断调整和完善创作思路,积累着经验、挖掘着正能量;从很多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中,田春雨寻找着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领悟着为人作诗的学问。
  天助自助者。师范毕业后,在辛劳的工作、孤苦的生活之余,田春雨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文学梦想,当时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教育时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了很多作品。后来,被调到县教育局办公室干了两年多的文字材料工作,又来到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处理这些文字工作的时候,他感觉挺得心应手的。
  作为一个倾心于乡土的歌者,田春雨的内心蕴藏着丰厚的乡土情结,嗓子里透漏出的是乡土的韵律,诗句里也弥漫着浓郁的草根气息。原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评论家单占生曾这样评价田春雨:“他的诗显示出一种与年轻的心灵不相匹配的感伤与凝重。”
  田春雨说,家乡的草木风物都是他最好的老师。他的家乡坐落着战国时代的冶铁遗址,走在棠溪河畔,仍可以感觉到刀光剑影背后的熊熊炉火;还是蚕桑嫘祖的故里,传说中的嫘祖教人养蚕缫衣、教化民众的地方,“一带一路”的文化源点。
   追梦路上
  田春雨说,他始终在为一个梦而拼搏。从生活到灵魂、从现实到梦想的诗歌创作之旅中,他尚未抵达,他始终在路上。
  什么样的诗才叫好,怎样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对此,田春雨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好作品要写出敏感的在场气息。一个旁观者在任何地方都是化名微服的王子。对外界的感悟,不是知识和空谈能够帮忙的,需要的是兴趣、好奇、贴近和心灵的自我观照。要做一个在街头游走张望、在人群里思考顿悟的旁观者,为诗歌找到它所需要的穿透人心的力量;做一个“以我入物”的旁观者,为万物著上“我之色彩”。
  要表现接地气的朴素情怀。诗人的天职就是返乡。海德格尔曾说写作的根据地应该是我们童年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在生活的表面低空飞行,一个人的写作因无限接近于无用而拥有了独特、朴素的意义和价值。
  要展示创造性的个体生命力。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勇于寻觅新的生长点和生长方向,要敢于不断越界地展开想象。找到最恰切的话语和节奏,因为恰当的话语有时恰恰是沉默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要拥有一个被不断清洗的灵魂。生活总是在不停地使坏、作恶作剧,不停地往一颗心上撒着灰尘,使灵魂蒙羞。这就需要坚持不断地自我清洗、自我调整,自我寻找、自我充实,需要删繁就简,要有割袍断义为求真的坚守,壁虎裁尾以求生的气概,努力把诗歌与自己内心的距离设定为最近值,书写出在心底回荡的清泉之音。
    走向未来
  “今夜,月亮是属羊的/啃秋草的影子,犹如啃泛黄的经书/食古不化的城乡接合部/散发着郊区的孤独,被拆迁的孤独/咩咩的叫声唤醒同类/刚从乡下的小河边洗过脸/喜欢发芽的木头/练习跳秋风舞,对生活逆来顺受/有些不合群的石块,高高在上/盈亏自负。”
  在诗集《顽石》里,这首曾发表在2015年第7期《中国诗歌》杂志上的《芦庙的月亮》很耐品味。据了解,围绕这一主题,田春雨已坚持创作了100多首,《芦庙的月亮》系列可谓是代表作了。
  谈到这首诗歌的内涵,田春雨说,一个诗人,热爱生活是必须的,同时,也要敢于探索精神世界“形而上”的本质和内涵,敢于为这在旁观者眼中得不偿失的作为而“盈亏自负”。田春雨接着说,他一直期望他的诗歌能够和家乡的一丛野草、一株孤木、一座无名的山峰,一条安静的小溪并列一起,构成一组组缓慢舒展的画卷、一章章默默吟唱的民谣。他的一行行诗句在这里找到了家园,找到了故土,找到了内向的温度和深度,外向的长度和广度。
  “我手写我心,我心观世界。”诗歌路上,田春雨坚持从内心出发,描绘乡情乡土,彰显人文情怀,寻找光芒和世间万物的蓬勃之力。
  采访就要结束时,聊到未来,田春雨自信地笑了笑表示:逝者如斯夫。一切都在回首中前进着,一切都在传统中创新着,一切都在流逝中挣扎着;在服役于人民的原则下,坚持人的立场、生命的立场,坚持文学的立场、艺术的立场。“我将从身边出发,从低处着手,寻找那一条条通往灵魂高地的故道或河床。”田春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