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10日
天中非遗:守得云开见月明
    张氏飞车(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珍藏历史,延续文明。近日,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我市共有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榜。欣闻此消息,德胜祥木版年画非遗传人李传清非常感慨:一百多年前,曾祖李德胜携家来正阳县陡沟镇,靠印制年画为生,并根据在正阳生活的感受,把南方楚文化细致柔美和中原文化的粗犷豪迈融为一体,以师带徒、口传心授,也曾遭遇到难以为继的地步,不过经过一代代人的坚守,总算保留了下来,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
  据悉。德胜祥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由于传承人久居豫南,创作的年画大都是反映村民心灵期盼和精神需求的,这是德胜祥年画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德胜祥年画源于乡村,能和发源于都城的朱仙镇年画形成南北呼应的原因。德胜祥木版年画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直至今天,一些或警示或催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品,仍被用来张贴、展出,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李传清的雕版上世纪80年代就在中国美术馆和博物馆展出,2019年创作的《师生情》获第四届河南民间艺术展三等奖。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传承人薪火相传,文明生生不息的时代回响。
  驻马店是“中国盘古圣地”“中国梁祝之乡”“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是中原历史和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文化成为天中灿烂文明中最耀眼的火花,必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留住文化根脉 托起民族未来
  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据悉,此次公布新入选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3项,其中我市5个项目入选;公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82项,其中我市14个项目入选。
  我市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民间文学类:仙翁庙与悬壶济世传说(平舆县)、太任传说(平舆县)、范张鸡黍传说(汝南县)。传统舞蹈类:杨埠打花棍(平舆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姜家拳(西平县)。
  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的有民间文学类:女娲传说(遂平县)。传统美术类:天中火笔画(汝南县)、德胜祥木版年画(正阳县)。传统戏剧类:王氏木偶戏(上蔡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张氏飞车(泌阳县)。传统技艺类:刘氏老土布纺织技艺(上蔡县)、胡琴制作技艺(上蔡县)、位公辣半蹄制作技艺(平舆县)、张氏烧鸡制作技艺(平舆县)、豫坡酒酿造技艺(西平县)、蔡州酒酿造技艺(新蔡县)、顿岗油馍制作技艺(新蔡县)。传统医药类:丁氏喉科疗法(上蔡县)、老张家膏药制作技艺(上蔡县)。
  近年来,我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此次我市19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既是对我市非遗保护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又提升了我市非遗项目的保护水平。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省级55项、市级208项、县级643项,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20名、市级传承人110名、县级传承人423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所,省级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2所,省级社会传承基地1所,各级各类保护中心、传习所、展示馆32个,全市共有非遗传承老艺人3000多人。
    弘扬非遗文化 共享文化遗产
  近日,杨埠打花棍传承人邢玉兰得知打花棍升格为省级非遗,干劲儿更足了。在平舆县杨埠镇大朱、夏庄一代流传的打花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俗称“花棍舞”,棍子因在舞蹈时使用而得名。“花棍”是由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制成,中间有几根铁轴连着,每个穿上十几根铜钱,舞蹈时用棍子拍打身体各个部位,发出唰唰的响声,又称“唰叽子”。
  原本发源于道光年间乞丐讨饭的花棍舞,经过民间艺人的精心改编,形成了传统的民间舞蹈,这些舞蹈经常用来在节庆、庙会上进行表演,也因其质朴原汁原味的舞蹈,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如何让这些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成为摆在每一位非遗传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出路所在。活在过去,注定会被时间所掩盖,唯有创新才可以激活内在的动力。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政府的“独角戏”,更应该是社会的“大合唱”。
  今夏,确山打铁花在张北草原再度绽放。
  这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山打铁花再次在河北省张北县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赴约。
  这个约定,是现代文旅产业向传统非遗项目的再一次牵手,产生的叠加效应与示范效应凸显。
  早在2013年至2016年,确山铁花表演队首次应邀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景区,连续表演四年,每年表演百场,曾一度引起轰动。当年张北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称赞:确山铁花就是盛开在坝上草原的金花、银花,给中都原始草原带来了人气儿,提升了名气,聚拢了财气。景区的兴盛,也带动了周边各村群众脱贫致富。在景区表演的四年间,确山铁花队的艺人亲眼见证了景区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民一年比一年富裕的真实变化。事实证明,一个好的旅游资源可以为当地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大的促进农村振兴和发展。
  今年4月,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管委会几位主要领导亲赴确山,邀请确山铁花表演队今年夏季再赴景区表演。而且同时要求增加龙穿花等表演内容,使打铁花表演更加恢宏壮观。6月5日,确山铁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亲率由铁花队和龙灯队组成的表演团队,前往景区赴约。
  “今年夏季,确山打铁花再赴草原的表演会更加精彩震撼,一定会给到草原旅游的全国各地游客,奉上一场场令人惊喜的视觉盛宴,也一定会再次更好地展示咱中原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宣传咱大河南,宣传咱驻马店,宣传咱们革命老区确山县。”杨建军退而不休,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打铁花锦上添花。
  再好的非遗项目,如果任由其沉寂,也无法传承好、发扬好,只有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找准契合点,才能够在非遗传人的示范带动下,把非遗项目真正发扬光大,带动文旅产业的提质增效。
   继承遗风古训 擎起文化薪火
  印证过去,见证未来。
  据悉,去年驻马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率先在全省举办“非遗直播”专题培训班,成为全国非遗领域的试水者与首创者。全市非遗从业人员、非遗项目单位负责人、非遗传承人等近200人参加了培训。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可谓不丰富,经过时光淬炼的非遗项目更是珍存的活的文化,活的历史,从中可以折射这座城市,这方水土的过去,更可以展望这个民族的未来。是可以鼓舞人心,树立民族自信,提升国际视野的国际化的元素。”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通过“非遗 直播 网红”的模式,引导非遗项目和非遗传人,换脑袋,换思维,把凝固的美好的东西带给00后的孩子们,让直播代购时代嫁接非遗产品,从而让非遗产品主动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更好的东西感召新新人类们的内心,从而在他们心中树立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我市非遗项目产品独臂张烧鸡、三秋伏陈醋、正道小磨香油、胳膊牛肉、汝南麦草画、刘氏纯朴老土布、余氏钩编、葫芦雕刻绘画、桃核雕花、重阳茱萸绛囊、杨集毛笔、缠丝鸡蛋、德胜祥木版年画、天中火笔画、华艺乐器一次次登上非遗购物节等,一次次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次次让游客瞠目结舌、流连忘返。
  此次入选省级非遗的天中火笔画传人吴文彦对火笔画情有独钟。火笔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珍品,它是利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他创作20米《梁祝》长卷外,还创作了《董永与七仙女》《李塑雪夜袭蔡州》《范张鸡黍》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笔下,通过各种展览传播非遗文化,是他多年来的夙愿。
  民间文学作为非遗的一朵奇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次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仙翁庙与悬壶济世传说、太任传说、范张鸡黍传说都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
  “太任传说”以太任的“维德之行”还原历史,教化后人,是平舆县土生土长的民间故事。因而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传达正面、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平舆县每年都举办祭祀太任活动,表彰天中最美母亲,宣传太任文化,已经成为平舆乃至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非遗大市,驻马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