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宿鸭湖是一座大型人工水库,温柔婉约,风光旖旎,如一朵馨香馥郁的奇葩绽放在汝南县西南。她的西岸,就是著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罗店镇。这里因王桥农民画而闻名遐迩。
罗店镇双庙村竹园村,从这里走出来的农民艺术家袁宝华与他的作品,因为他的意外陨落成为永远的绝响。1993年,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汝南县创办了全国首家农民画院——河南王桥农民画院。1996年,汝南县罗店镇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1949年出生,2009年去世,在袁宝华的生命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艺术,离开过生他养他的故乡。
不乏艺术天分的袁宝华从小就喜爱写写画画,在他的三个孩子当中,排行老二的袁月英是个女孩,因她的大哥袁少青当兵保家卫国,袁月英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绘画,在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积淀下的家庭长大。
她至今还记得小时候令她印象深刻的画面:她的小脚奶奶会在第一缕春风里用篾子、零碎布头扎出五颜六色的风筝,在端午节用绣花针给乡邻绣形态各异的香囊,在劳累了一天后一家人更期待锅台前的奶奶蒸出枣花馒头、花卷等不同的面食花样,原来艺术不仅能医治精神的匮乏也能满足丰富多变的味蕾需求。
袁宝华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家人就靠扎灯笼赚钱改善生活。在袁月英的记忆里,奶奶扎好灯笼,父亲就在灯笼上绘画。灯笼做工精细,又绘有兔子、月亮、辣椒等精美的图画,很受四邻的喜爱。一些售卖灯笼的手工艺人对小月英说:“你家灯笼卖不完的话,别人家的灯笼就卖不动。”
印象:与袁宝华的第一次接触
大约2007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和同事来到汝南县罗店镇文化站,经过打听,见到了袁宝华。
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博学、踏实,你听他给你讲解麦草画的诞生与发展,你跟着他采访那些从事麦草画工作的农民。
令人心生诧异的是,虽然这些人是跟着袁宝华学习制作麦草画的,但是他们交流时候是一种平等的、平和的状态,不像是师徒关系,也不是上下级关系,更不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更像是伙伴关系。甚至听他们在谈论一些细节,都是以一种商量的状态在进行。“他们比我强!”袁宝华讲述乔新河、刘道生、张国安等人的艺术成就时脸上带着谦和,若有所思,甚至还有一些敬佩。
而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把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麦草画做成大产业,最多时候带动当地上千群众从事麦草画制作工作,农闲时可谓家家忙“作画”,户户不停歇。
采访结束的时候,他执意邀请我们吃晚饭,并说天黑路窄不好走,索性在他那里住一晚再走。我们决意要走,其实也知道天黑乡村小路确实崎岖不平,更有不少货车在路口横冲直撞,险象环生。
临行前,袁宝华带着我们去参观农民画展览室。
他匆匆去寻找展览室的钥匙,打开门,拉开灯,一室清辉倾泻在每一幅农民画上面。画面上呼之欲出的农村生活场景如电影浮现,场面上晾晒麦子甚至扬场的场景,大田里司机开着车的画面,春节小院里辣椒玉米带来的强烈视觉印象,构筑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时光短暂,我们知道身为当地文化站站长的他很忙,忙着创作麦草画与农民画作品参展,还要利用闲暇时间开办义务培训班,传授当地群众制作技艺,让很多目不识丁的老大娘老大爷利用空闲的时间制作麦草画,从而完成顾家赚钱两不误的华丽转身。
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王桥农民画,这就是农民画领域的佼佼者袁宝华,这就是口碑极好的乡土文化人的杰出代表袁宝华!
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后的2009年清明节期间,他驱车往市区送上百幅麦草画成品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
多年以后,回想起当初的一面,与临行前我们约定--有机会再次拜访他做一个深入的采访,没想到成了终身的遗憾。
农民画:根植于泥土的艺术奇葩
袁宝华在宿鸭湖畔长大。
质朴的乡情,宿鸭湖的优美风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为了学习绘画,他四处求师。没人教,他省吃俭用买字帖,买画刊;没有调色盘,他就跑到宿鸭湖畔拾来各式各样的河蚌壳来代替。为把家乡的风光绘入图画,他常常背着画夹来到宿鸭湖畔,画湖光水色,绘芦荡轻舟,描飘香荷花。
王桥农民画诞生在汝南县罗店镇,绝非偶然。罗店镇的前身是王桥公社,政府所在地即今罗店乡王桥村。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片民间艺术繁衍的沃土,很多农民忙时种田,农闲为艺,说书、唱戏等民间艺术响遍大江南北。
罗店镇的农民画传承人解振乾,其曾祖解由仁原本是一位博学多识的文化人。解由仁生于1641年,读过私塾,挚爱绘画、碑刻,一生创作了大量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风俗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民间绘画作品。
艺术的火把,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农民手里传承下来。这里的绘画,有着鲜明的民间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但由于农民的观念所囿,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内容仍旧多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灶王爷、财神爷、观音娘娘、五子登科之类的年画、门画等。
20世纪70年代,王桥农民画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时任王桥公社党委书记的冀世清。
冀世清也被农民画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所折服。1971年1月,在冀世清的组织下,第一期王桥农民画培训班开班,培训班由县文化局专攻美术的干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徐云主持,并特聘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解振乾、薛明亮、曹凤山等农民画家任教。第一期培训班共招收6名有初高中文化的学员,其中就有后来在王桥农民画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袁宝华。
1974年,为进一步扩大队伍、繁荣创作,在原有的基础上,王桥公社大胆尝试,办起了河南农民美术学校,徐云任校长,袁宝华等中坚分子也留校任教,并成为徐云的得力助手。培训班和美术学校共开展了8期,培训农民学员1200余人,使得这一流传几百年的民间艺术达到了繁盛顶点。
袁宝华曾深情回忆起那段在他生命中非同寻常的日子,他说当时的创作和学习条件都非常艰苦。举办第一期培训班时,天正下着大雪,连个授课地点都没有,更没有专门的创作室,于是,大家就在学校临时借了一间破烂不堪的闲房子。夜间,人住在里面,凛冽的寒风顺着墙洞一个劲地往里面钻。第二天早晨醒来时,发现被子上都覆盖了一层雪花。
就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这批优秀的农民画家却焕发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他们趴在简陋的木床上、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展开薄薄的画纸,执起小小的画笔,夜以继日地描呀、绘呀,描出了心中的万丈豪情。
艺术没有亏待这位执着的追求者。1975年,袁宝华创作的农民画《台田盛开大寨花》被人民出版社选中,并在全国出版发行,他由一个书画艺术的门外汉挤进了书画艺术的殿堂。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浮游戏水的野鸭,天真活泼的乡村少女,满额沧桑的老人……宿鸭湖畔,到处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袁宝华扎根于生活的源泉,不断探索艺术真谛,创作了数以百计的讴歌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作品。他先后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作品20余件,作品《丰收乐》《芦荡牧歌》《聚宝盆》等在日本日中文化交流中心展出、发表并被收藏。在1995年“中国农村优秀书画作品展”中,他的作品1幅获一等奖,2幅获二等奖,3幅获三等奖,另有8幅被组委会收藏。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河南人民出版社曾先后出版发行了两本画集,其中有一本名为《王桥农民画选》,就是专门为王桥农民画及王桥农民画家出版的;另一本名为《河南农民画选》,其中大部分作品出自汝南王桥农民之手。
麦草画: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珍品
1982年,袁宝华举家搬到了罗店镇。当时在镇上租了两小间门面,卖日用百货。他还经常代写春联、画古色古味的年画,为乡村刷标语、画壁画。袁宝华并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把农民画的创作向更高的境界拓展、延伸。
有了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积淀,袁宝华突发奇想,把眼光盯在了沤粪不佳、烧火不佳的麦秆上,开始了利用麦草进行农民画创作。麦草画是用小麦的秸秆为原材料,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麦草画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它吸取国画、油画、版画、烙画、水彩、剪纸、雕刻、书法等之技巧,并不断创新变化。
冲破道道难关,袁宝华终干制成了麦草画作品《前程似锦》。可是,装裱在板面上的麦草画却出现了脱落现象。他不得不重新返工,最后通过改进表面喷漆、乳胶黏合等工艺,终于获得成功。
袁宝华创作的麦草画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十里八乡无人不晓。他对民间艺术的不懈追求,尤其在麦草画制作方面的探索,引起了乡领导的重视。经乡文化站的文化专干推荐,他以农民的身份,被聘请到乡文化站上班。后来他拿出多年积蓄,利用乡文化站闲置的一个院子,成立了“天中麦草画公司”。他非常注重外界信息的收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收集大量信息,只要听说有地方办展销会,他就会带着麦草画去参会。在了解到平淡无奇的麦秆能够摇身一变成为美轮美奂的画作,很多顾客叹为观止。罗店麦草画一炮而红。当地很多群众纷纷跟着他学习,他一般只要学生带着原料来学就行,甚至一些学生没钱购买原材料,他代为购买,直到学生学成能够自食其力。后来,袁宝华转为正式职工,当上了罗店镇文化站站长。
袁宝华创作的麦草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型工艺品博览会,并多次获得金银奖和一等奖。1994年,他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幸运的是,在袁宝华之后,他的三个孩子中,大儿子袁少青与女儿袁月英都在从事麦草画传承与研发工作,其中袁月英不仅传承父亲的衣钵,还大胆尝试新的艺术手段,一些作品屡屡登上大雅之堂。其中亮相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电影节的800件伴手礼与巨型麦草画屏风《大鱼治水》刷新了外界对农民的认知,更进一步提升了汝南麦草画的知名度。
从事麦草画制作和研发20多年来,袁月英创作的麦草画作品获9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证。同时,她也荣获了市拔尖人才、省高级民间艺术师、省宣传思想文化专门技术“四个一批”人才和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
一幅幅如浮雕般的麦草画,亭亭玉立的麦草画屏风,如国画般可以卷收自如的卷轴麦草画,还有光滑细腻、温润如玉的陶瓷麦草画工艺瓶,成为民间艺术之乡罗店的一张烫金文化名片。
无论麦草画与农民画走得多远,始终有一道来自先行者袁宝华投来的目光。就在不久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南省民间艺术大赛上,袁月英的农民画作品《喜获丰收》荣获一等奖。欣闻这份殊荣,袁月英似乎感受到背后父亲投来的那份牵念与鼓励。
在袁宝华之后,在鹭鸟齐鸣的宿鸭湖畔,一轮红日照耀着中原腹地,农民艺术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