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27日
李南熹:千年古音指尖存


  文/图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两千多年前,一首《凤求凰》古琴曲,成就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如今,有这样一位女子,被古琴优美的音色打动,而与古琴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她就是“鹤麓琴堂”李南熹。
  昨日下午,记者在建业西湖庄园见到了李南熹。采访中,李南熹告诉记者,古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被誉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
  喜欢古琴的她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学古琴、弹古琴、教古琴。古琴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邂逅古琴 轻弹岁月
  走进李南熹的“鹤麓琴堂”工作室,古色古香的木制家具摆放整齐,绿竹、古琴、茶具、古典书籍等,让整个工作室处处充斥着文艺的气息。墙上挂着的书画作品,也让人情不自禁驻足观赏。一曲古琴听罢,悠扬悦耳、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绕梁,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心灵受到洗礼。李南熹平时话不多,在她身上,似乎总带着与世无争的劲儿。
  在琴声中,李南熹说起她与古琴的故事。
  在古驿城生长的李南熹,自小喜爱音乐,和古琴的缘分,要打小说起。小学时,她从金庸的小说里看到了“古琴谱”这一新鲜事物,从此对它充满向往。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金庸在他的15部作品中与古琴有着密切关系的共有六部,琴道所及主次角色不下十人,琴事更是令读者心驰神往。
  成年后,李南熹到杭州学习茶艺,寝友为一位来自北京的女琴师。课余,女琴师的琴声唤醒了她儿时的梦想。这位寝友自然而然就成为她第一位学习古琴的老师。
  其实,中国人对琴并不陌生。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这说明古琴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习琴的10余年间,李南熹辗转多地,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地她一边习琴一边研究、讨论古琴文化,结识喜欢古琴的朋友。受到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深究参悟,李南熹在琴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古琴也越来越痴迷。“一天不弹,就觉得有任务没完成。”她说:“对于古琴,你喜欢了就会,痴迷了就好,发疯了才会精。”
  每日坐在古琴前,指尖拨动琴弦,或轻抚或快弹,于她而言,都是一种绝妙的享受。“人生就像一趟旅途,会和身边的人不断分开、相聚,但我和古琴分不开,它给我带来了许多,让我抛下了一切繁杂的情绪。”
  李南熹认为,古琴对内心、对精神的滋养,是无穷尽的。古琴让她领略了传统文化带来的美妙感受,获得了源源不竭的能量,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曾带给她的,那种喜悦、平和、安静,也是别的东西无法给予的。古琴,是她割舍不下的一份情愫。
  古琴,是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一个载体,它的音韵不但能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风,还叠映出秦砖汉瓦,唐风宋韵。
  同样喜欢古琴的黄淮学院音乐系党委副书记胡万里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圆润的古琴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魏晋告别了两汉,尽管两宋告别了隋唐。但是,那七根中国古琴上的丝弦,却穿越了一个个春夏秋冬,连接着古代与今夕。
   从手到心 感受古琴
  一直以来,李南熹的心中有着不变的心愿和目标: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古琴,感受古琴的文化和魅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除了热爱,李南熹心中坚定:修习古琴文化,是她个人的生活方式,更是传承责任。她始终记得一位老师说过的话:“无论以后走什么路,要记住,每一个古琴弟子肩上,都有传承的责任。”
  正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十余年来,李南熹不仅要学习古琴,还要教学,这么多年她积极向外界宣传古琴,只是为了让古琴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这十多年间,李南熹接触到的很多人都对古琴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古筝和古琴是两种乐器。她说:“实际上,古琴和古筝之间有区别之处,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的指法、基本技术、表现方式、曲风等都不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依托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都有着悠久历史,皆为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工具。”
  李南熹深受多名中国老琴家的影响,坚定地认为要将古琴弹好,必须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因此,在学习古琴文化同时,她还学习了书法、茶道,让各种传统文化融会贯通。
  现在,李南熹身边多了一些爱古琴、习古琴的人。一位即将赴比利时的年轻人,出国前,专门找到李南熹学习古琴。年轻人说:“走得越远,乡音越难忘。”这话,让李南熹感动、欣慰。
  在她看来,古琴积淀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它就像一位智者,纵使千年沧桑万年巨变,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沿袭至今,一拨一挑,无比动人心魄。自己能去传授,是自己的一份荣幸。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李南熹觉得,演奏古琴的过程当中,只要用心去感受,历史的痕迹就在琴音里面,所以她始终坚持弹奏古琴。“刚开始练琴会觉得枯燥,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越来越想它。甚至只是将它挂起观赏,都能让心一下子安静下来。这就是历史的沉淀,穿越了千年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被赋予其中,令人赏心悦目。”李南熹说,习琴即修心,从手到心。学古琴,要听得懂古琴之妙。
  也正是这一特点,让古琴这门艺术备受重视。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古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愿意,习琴人可以学习历史、诗词、文学,这些事可以做一辈子。文化一旦在内心扎下根,逐渐会成长为智慧和力量。这种力量,会让我们在了解世界的不完美后,仍然热爱生活,仍然勇敢前行。”李南熹说,她认为教和学,是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唤醒,也是自己内心的寻找、回答和成长。
  对于未来,李南熹会一如往常,保持初心,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一直习琴、一直教学、一直传承。她希望自己是一束光,哪怕这束光很微弱,但也许不经意间就会照亮自己和身边的人。
  除了古琴、书法,李南熹还喜欢养竹。“抚琴、练字、养竹,都是一个去除浮躁、沉淀心灵的过程。”李南熹说。
  现在,李南熹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古琴这件古老的乐器,让古琴艺术蓬勃发展下去。
  窗前黄叶飞,室内茶香袅。李南熹轻抚一曲《秋宵步月》,一时,室内暗香浮动,琴音绕梁。抬眼窗外竟已是华灯初上之时。“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