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关王庙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资料图片)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袁敏 通讯员 夏慧峰 李申佳 徐宇
近年来,开发区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始终坚持加强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建设,用真情真爱把残疾人托养中心打造成一个爱的家园,多次受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副主席程凯和省、市各级领导一致好评,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前来调研指导、参观考察。
开发区残疾人工作连续6年在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年终目标考核中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多次被省残联,市委、市政府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5月,开发区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2021年7月开发区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创新管理模式 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
开发区统筹考虑残疾人自身情况,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区级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困难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实行“扶贫残联主推、民政部门主管、卫计部门主阵地”运作模式,合理布局配套设施,健全完善护理机制,为残疾人营造良好的康养环境。
组织领导到位。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技能培训班,并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到先进地、市学习考察,借鉴外地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和管理先进经验,组建专业团队对全区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项目进行科学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同时,围绕托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建立完善托养协议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序可循。
政策引导到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意义,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残疾人工作的浓厚氛围,动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解决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问题,提高困难重度残疾人生活质量。同时,不断总结推广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不断扩大残疾人集中托养覆盖面,推动残疾人事业新发展。
资金保障到位。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倾力打造的场地完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和关王庙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都已建成投入使用。目前,累计集中托养困难残疾人43人(含自愿退出和死亡人数),居家托养2957人次,日间照料14240人次,康复服务23992人次。
创新服务模式 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
开发区以提升残疾人幸福感为着力点,积极创新服务理念,不断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想方设法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打造助残新风尚。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托养中心设立党员志愿助残服务站,党员干部到托养中心清理室内外卫生,为残疾人讲解生活小常识,并陪他们一起看电影、看展览、游公园等。
“康复引领+健康服务”打造助残新风貌。联系市第五人民医院,派医务人员全天24小时为入住人员提供医疗、转介医疗、康复服务。托养中心根据托养人的健康状况,为每个残疾人制订精准康复计划,每天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免费健康体检和每周测量两次血压、血糖,开展心理辅导服务等。
“文化引领+娱乐服务”打造助残新潮流。托养中心聘用困难残疾人大学生为文化指导员,为残疾人读书、读报,组织他们写字、画画、做手工、下棋,一系列优质服务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入住的残疾人幸福满满。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残联等相关部门和社会爱心组织到托养中心慰问,送去肉、蛋、米、面、油等物资和洗漱、衣服等日用品。
创新扶贫模式 实现残疾人多元化就业
近年来,开发区通过打造多元化残疾人就业模式,有力促进了残疾人增收,助力全区残疾人脱贫攻坚。
“医养+托养”助力养老扶贫。将建档立卡困难户中重度残疾人员纳入医养范围,按照自愿原则,在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进行集中医养,让残疾人不出托养中心就能享受大医院的诊疗服务,把医疗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困难残疾人病床前。同时,采取政府购岗方式,由一名护工照顾两名重度残疾人,护工重点从托养中心托养的困难残疾人家中招聘,现有7名困难护工(含低保户),并定期对他们进行护理、医疗等专业培训。
“托养+培训”助力就业扶贫。定期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残疾人家庭至少一名劳动力掌握一至两门职业技能或实用技术。近年来,实名制培训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家属2960人次,就业率达45%,增加了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
“互联网+家庭签约医生”助力健康扶贫。将困难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与“互联网+分级诊疗+家庭签约医生”健康扶贫模式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分级诊疗”服务平台对托养对象进行在线指导、定期诊疗等个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