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李明生
11月18日,正阳县闾河乡何湾村几位老人在该村党支部书记蒋永霞的搀扶下,被请到该村73岁老人陈泽远的家门口。
“解放前我们何湾村在闾河的拐弯处,由于地势低洼常受洪涝祸害,民不聊生。1959年,新成立的闾河乡政府决定治理闾河,让我们集体搬迁到现在的村庄。这里地势高、空间大,还保持了我们村原来的人口和居住习俗,如今又通上水路电网,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村里的好领导。”对于该县《一村一故事》撰写人的提问,老人们回答得很仔细(如图)。
记者了解到,为保护、挖掘、研究、展示历史文化,提升地方知名度,推动乡村振兴,正阳县编写《一村一故事》工作由该县政协负责,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此次文史资料征集本着“三亲”原则,即:亲历、亲见、亲闻,力求客观真实反映历史和发展脉络,内容包括村庄(村名)来历、历史沿革、村情概况、方言民俗、故事传说等14个方面。在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求尊重地域性、原创性和典型性,做到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叙事简练、内容生动,体现较强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按照正阳县政协撰写工作要求,闾河乡起步高、行动快、落实细,成立了由该乡副书记牵头、乡干部带队、有经验人撰写、村组干部配合的撰写小组,深入村、组、农户家,拉家常式采集信息、到现场了解资料,力争问得细、讲得全、知得实,为快速完成撰写工作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
该乡席庄村有少数民族居住,为摸清其来龙去脉,村党支部书记武洪顺认真讲解当年武老汉因家境贫寒,用扁担挑着3个儿子从该县雷寨乡张吾店落户席庄村的前因后果,此事将被记入《一村一故事》。
像闾河乡一样,自正阳县启动《一村一故事》文化史料征集工作以来,该县各乡镇、村委高度重视,结合实际,选拔文字功底硬、业务能力强、熟悉本村情况、热心文史工作的人员成立编撰征集小组,同时邀请离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参与稿件收集、整理工作,共同发掘历史文化、特产特色、古今名人、村名来历、红色故事等方面的内容和亮点,力争使故事内涵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故人们正渐渐老去,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农村建设正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转型。正阳县的《一村一故事》无疑将保留下正阳乡村的根,记住乡愁,留住记忆,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时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