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在泌水河畔,无论是冰雪消融的早春天气,还是山洪奔涌的盛夏时节,更不用说秋意阑珊长天一色的金秋与大雪覆盖白茫茫一片的深冬,都会有一个戴着鸭舌帽,支上画架,注视着眼前美景挥毫泼墨的中年男子。他目光如炬,时而沉思,任凭思绪飘向远方。很小的时候,他第一次接触书画,接触毛笔,接触色彩,顷刻间就被彩色斑斓的艺术世界所吸引,从而在心底种下艺术的种子。
谁也想不到,这个名叫赵清坡的老师还是许多期望通过艺考步入理想大学殿堂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每年寒暑假,在赵清坡艺术工作室不少莘莘学子慕名前来,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对画布挥洒着汗水和才情。
谁也想不到,那个兄妹众多,家境贫寒的男孩有朝一日能够在书画王国占据一席之地,他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书画界的领军人物,泌阳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的社会兼职给他带来更大的责任。疫情期间他通过网络义务传授书画技巧,在线学习人数屡创新高,很多人留言,虽然不能当面向他请教,但通过网络搭建起一份师生情谊,历久弥新终生难忘。
谁也想不到,那个不善言辞,醉心书画的文艺工作者,几十年为艺术疯狂,每每独居画室,似乎就插上一对蹁跹的翅膀,在艺术的世界自由游弋。
也曾青灯苦对画纸难眠,也曾临摹古人不知疲倦,也曾废纸三千苦心孤诣甘苦自知,也曾囊中羞涩宁肯忍饥挨饿也要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人在画中不知倦,画在心中如流瀑。画品亦人品,蕴含在人物山水花鸟书法构筑的氤氲意境之中。
大雪时节,本报记者来到赵清坡的画室,一茶一几,倾心畅谈,聆听一个书画家最真实的经历,感慨画不易人更不易,在潺潺山水间,完成一场心灵之约。
书画同源:那个痴迷作画的人
1967年出生的赵清坡兄妹5人,他是最小的那一个。在他的记忆里,贫穷饥饿缺衣少穿是生活的常态,一件蓝色的褂子,老大穿了老二穿,等到他穿的时候已经是补丁摞补丁,成了百衲衣。可是生活的苦难并未消磨掉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跟着大人趁着星期天到郊外挖野菜,他是跑得最欢的那一个。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他观察着一草一木,四时变化,也在岁月流传中储备着生活的丰沛滋养。种下一粒种子静等发芽抽枝打苞开花结果。
他的大哥毕业后就在学校教美术,他从小耳闻目染,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他开始在包装纸、报纸的空隙上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把一幅幅画面定格在这些能够承载他思想的纸片上。
栩栩如生的小猫小狗,抽枝发芽的桃树,硕果累累的柿子,冰雪覆盖的山坡,还有根据小人书上的画面临摹历史人物,岳飞、牛皋等,当然,还有酣畅淋漓的《满江红》都在他幼小的心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渐渐地,他接触书法,小楷、隶书,一笔一画,在哥哥的严格要求下进步神速。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泌阳县城关镇举办了一次书法比赛,赵清坡的一幅作品荣获一等奖。拿着大红证书,小清坡的脸上因激动而涨得通红,而这次比赛的意外收获,令他对书法对艺术产生浓厚的情愫,立志要在书画上有所建树。
在泌阳一中读书的时候他遇到了对他影响一生的美术老师白秀兰。白老师因材施教,课余就让赵清坡免费跟着她学习素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绘画之美在他心底扎下根。那个时候学校的板报头都是赵清坡画的,那是一份骄傲更是一份肯定。
遍访名师:孜孜不倦永攀艺术高峰
书法、国画、西画,一路走来,赵清坡乐在其中。那个时候他爱读的书包括《古文观止》《史记》等,当然还有许多关于书画方面的书籍。没钱买书就找老师、同学借,没钱买颜料就大量速写,有时候在熟睡的时候还在梦里给画面添上丰富的色彩,直到他慕名跟随当地的书画界的名师求学,他的世界豁然开朗。
1981年泌阳县文化馆举办书画培训班,赵清坡激动万分,赶快报名。“那时候关书君老师名气很大,主攻书法。我就主动找到老师拿着作品求教。”赵清坡回忆,老师有求必应,倾心传授,没有门第之嫌,有时候是手把手教,令他受益匪浅。在当地书画名家王国庆、范继超、邵国义等人的辛勤培育下,赵清坡的书画水平逐步提高。
随后的日子,赵清坡如鱼得水,在艺术的瀚海遨游,感受着艺术带给他内心的冲击与振奋,也更加坚定地在书画追求上无往而不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一天,他的大哥跑来告诉他,汝南县有一个书画培训班,为期一个月,问他愿不愿意去。赵清坡满口答应。从泌阳到汝南需要搭乘班车到驻马店东站转车。到了东站已经天黑,他和大哥两个人在车站大厅和衣而眠。第二天,天刚亮就搭乘第一班车赶到汝南。当时培训地点在汝南师范院内,在这里他见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求学年轻学子,认识了许多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的朋友。也结识了至今难忘的白国法、周绍文等老师。
“我们每天端坐在教室内认真听讲,不会就问,然后是大量练习。”后来他回忆,虽然生活清苦,可是每天早早起床感觉动力满满,夜晚练习到深夜也不想休息,那份热情似火,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到多年以后,赵清坡感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时光短暂,一个月的学习时间戛然而止,分别的时刻到来,他不得不与同学道别,而这段时间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成为他心中难以磨灭的回忆。
后来,为画好牡丹,他多次奔赴洛阳写生。面对灿若烟霞盛开的牡丹,那一刻他怦然心动,如何把国色天香的牡丹之美落笔成风,给人以启迪,予人以美感,是他求索的动力,更是一位艺术工作者抵达更高艺术层次的必经路径。
千帆竞发,是力的爆发;纤毫毕现,是水墨的功夫;落笔惊风,是书法的境界。而日日新苟日新是他30多年艺术实践的座右铭。
热心公益:星星之火燃亮大美人生
庚子初春,突如其来的“病魔”侵袭着中华大地,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都投入到抗击冠状肺炎的战斗中。赵清坡创作出“身饱风雪,春回大地”为主题的国画作品,“以笔代枪”,用手中的画笔去讴歌“抗疫精神”,来鼓舞战斗在一线的战士。赵清坡浸润书画多年,书画双修,具有深厚的书画传统功力。书法上,他尊重传统,取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书法艺术风格,又钟情于孙过庭斩钉截铁、跌宕起伏的风度。当时由县文联推出的水墨课堂,免费通过网络向书画爱好者传授魔画“小鱼的画法”“虾的画法”,赞誉声一片。
赵清坡介绍,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由文人发展起来的,全部用墨色来画,以用笔、用墨的技法为技巧,墨分五色,浓、淡、焦、干、湿。水墨山水画,自唐宋以来,分为小写意,大写意,破墨、泼墨等。小写意是细腻钩画,细心染墨;大写意是笔韵有粗细大小墨韵,破墨是以焦墨破水破淡。浓淡于水交融,以形求神,墨韵见笔,浓淡有韵,古人之法各自活用。
泌阳县文联主席刘艺介绍,赵清坡的花鸟作品效法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李苦禅、王雪涛的笔意,用笔率意,浓淡相间、格调清新雅致、沁人心脾。他的山水作品宗法“四王”“石涛”,作品清逸秀丽、峰回路转、山光水色、水墨交融。其书法取法于“二王”的经典名作。他十分喜欢王羲之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书法艺术风格,钟情于孙过庭斩钉截铁、跌宕起伏的风度。临习《十七帖》《淳化阁帖》、王羲之书札和孙过庭《书谱》是他每日的必修课。赵清坡尤其擅长隶书和草书,他的隶书透着大气和沉稳,草书则豪放洒脱,笔意纵横,既彰显古代名家之神韵,又自成面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付出终结硕果。赵清坡的作品分别参加海峡两岸于右任杯草书大赛暨名家邀请展,入选河南省人口和计生科学技术研究院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建院四十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征文集,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迎十八大,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书画展,书法报社举办的“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河南花鸟画第十六届、十七届展,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书画、摄影展;荷香情全国中国画作品集,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新人新作展,河南省卫生系统书法、美术作品展和省市展,部分作品获奖。
深度链接
赵清坡,1967年7月生于泌阳县。积墨斋主、妙墨居士,泌阳县政协委员,泌阳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受教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河南省书法研修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驻马店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泌阳县书法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