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1日
板凳甘坐十年冷 厚积薄发著华章
——作家牛红丽的人生变奏曲
    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留念。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2009年之前,她尚无任何文字付梓报端杂志,以此为分水岭,她如奔涌的趵突泉,汲取着源源不竭的创作灵感,成就文学路上一个又一个瑰丽梦想。
  同样是这一年,她以医护为背景创作的一系列小说散文,成为各大纯文学刊物的“常客”,并频频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与点评。这个藏在深山的土凤凰终于有朝一日飞上枝头,赢得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她就是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作协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驻马店市作协副主席牛红丽。
   北京之行:掌声雷动使命光荣
  已经进入深冬的首都北京天朗气清,虽然室外寒意阵阵,可是一旦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走向对应自己手中票证号的座椅,那一刻还是恍若隔世,竟然有些不敢相信此次北京之行的真实性。
  “说实话,参加这样难得的五年一次的作家代表大会,我之前想都不敢想。在我眼中只有那些声名显赫的著名作家才有资格坐在这里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而我这个来自最基层的作家,能够有幸参会,是我文学上的师长领导们关心关爱的结果。”12月18日夜晚,刚刚从北京参会回到家乡接受隔离的牛红丽通过微信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不可能坚持写到现在,更不可能进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走进人民大会堂参会的经历很可能是我今生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牛红丽回忆,作家代表下榻的酒店外就是长安街,代表都经过了严格的资格审查,经过充分酝酿协商,按照程序产生大会代表991名。
  “12月14日上午10点半,全国第十一次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那是一个让我铭记终生的时刻。尤其是当国歌在人民大会堂奏响的时候,当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信赖你们、感谢你们的殷殷嘱托的时候,当现场响起齐刷刷掌声的时候,我的眼眶盈满了泪水。直到那一刻,我觉着我才真正成了一名作家。”牛红丽表示,“之前我从未敢自称作家,总认为写作就是你个人的事,只要安心、孤独地写下去就行了。我们不能逃避一名作家的担当与责任。人民的作家,你肩上是负有时代使命的。写作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它是党和人民的事,它还是时代的事。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五点希望的第一条。”
  12月16日中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讲报告会。中央宣讲团成员、新华社总编辑傅华为全体代表作的报告中,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提到发展科技,提到脱贫攻坚,提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并且深情回顾了中华儿女经历的一场场恶战。那些倒下去的战士,是真正为理想而战,向死而生。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未改变过。由此我想到,在全球疫情泛滥的今天,只有我们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摸索出了一整套科学有力、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我为生在中国而庆幸、而自豪。”牛红丽表示,她接下来要写独特的中国故事。
  “闭幕式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今天,大会就要结束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书桌前,回到寂寞和艰苦的创作中。这是我们的天职,更是我们的光荣。这寂寞而艰苦的创作,包含着远远大于我们自身的意义。’这次十代会对于我来说是奖赏,是荣誉,也是鞭策。下一步,我将以此为契机,牢记使命,扎根人民,回归创作,继续书写具有足够分量的新时代新篇章。”此次北京之行,牛红丽感叹收获满满。
   向上生长:孜孜以求必有回响
  每一个文字工作者,似乎在接触文字触电文学的过程中都是一波三折,心灵上也常常为读书变得敏感起来。
  牛红丽的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他生前曾在信阳钢铁厂厂办工作,在牛红丽读小学时给她订了《小学生作文》。但对于求知若渴的小红丽来说,这远远不够。她每每看着办公室别的家长订的杂志,那些花花绿绿的封面都移不动脚。后来牛红丽开始攒零钱买连环画,不敢在家读,躲到外边读到天黑才敢偷偷摸摸回家吃饭。那时候严厉的父母不让牛红丽读“杂书”。
  “有一次我发现了父亲藏在床底下的一木箱书,全是小说。对我而言那就是百宝箱,只要父亲不在,我就打开木箱偷着读。可能第一颗文学的种子就是那时埋下的吧,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三十多岁才开始萌发。我很偶然地拿起笔,写了第一篇小说,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牛红丽表示,自己对文学的接触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然而那些小说故事里的笔触深深吸引着她,让她在文学的王国能够短暂自由游弋,而她蠢蠢欲动的心也畅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化茧成蝶,用文字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灿烂的文学故事。
  作家毕生需要解决的,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写什么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它长期困扰着作者。
  “我们貌似清醒,实则并没有完全切中时代脉络,写出真正触动人心引起强烈震撼的好作品。”牛红丽表示在这次北京参会过程中,河南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邵丽在讨论会上谈起创作,意味深长地表示:“不要抱怨阳光没有照到你,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被阳光照射到的资格。”
  回想一路走来的历程,牛红丽后来跟朋友聊天就互相鼓励:让我们做彼此的氧气,努力生长到被阳光照射到的高度。其实,阳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我们没有达到某种自己向往的目标,不是外界因素造成的,与其抱怨还不如多坐坐冷板凳,让自己的作品去发声。而我向往的目标,就是写出一篇经典,或者类似经典的东西,为了这个,我会一步步向经典靠近。
  她原本是一名基层医院的护士,之后历任各科护士长,现在是确山县中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但她依然是一名忙碌的白衣天使,只不过护理部主任的职责对她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使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她眼里最应该尊重的生命个体,这形形色色的患者中,他们的生离死别,惆怅与康复之后的幸福都深深感染着她。
    心系苍生:生花妙笔心血浇灌
  “扁担家的半块石碾盘,瘪着肚子罩在桑葚树底下,豁得像被天狗啃了一口。碾盘不厚,淡石青里绕几丝云朵白,夏天躺上面很舒服。”这是牛红丽处女作《铁轨上的村庄》故事里的一个平常的道具,却在她笔下似乎有了生命。
  我知道这个故事里扁担撕心裂肺的忧伤与绝望的求助,正是作家心底埋藏的对普罗大众心怀悲悯的博大情怀,这种情怀自然生发,根植于心底的柔软,滋长在一次次查房的亲切问候中,成长与医患尽可能融洽的关系中。
  “有些痛,尽管发生在别人身上依旧感同身受,有些情愫,尽管在社会各个角落潜滋暗长,可是依旧在特定的环境下有着直击人心的巨大力量。我就是在生活中观察与倾听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生发要为那些素未谋面的人和事著书立传的冲动。也许这就是我创作的源泉,那就是生活。”牛红丽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游走,在亲情与更广义的社会角色之间剖析着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然而她笔下一个个情节跌宕故事的内核都是关于人性的解读。
  那些农村生活的经历,那些小脚老太太的唠嗑讲述的家长里短,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血泪故事,在牛红丽思忖过后下笔书写的时候心在滴血,她书写的也许就是曾经的左邻右舍,也许就是病房大楼内长长甬道飘散着消毒水气味的环境下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
  毋庸置疑,她是疫情中冲锋陷阵的果敢勇士,是一个别人眼中的白衣天使,是护佑生命的神圣的职责在驱使着她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同时又要练就果敢的勇气。上学的时候,扎针就是从自己身上开始练习的,只有自己感觉到疼痛,才能推己及人,才能换位思考,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做好自己这份工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确山人,牛红丽身上的标签原本非常单一,她的工作杜绝其他标签,如果不是2009年起业余从事中短篇小说创作,以中医文化为背景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可能身边认识不认识她的人还只能喊她一声“护士”。2010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铁轨上的村庄》,此后多次在《文艺报》《山花》《广西文学》《啄木鸟》《福建文学》《作品》等各大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30余篇(部)。著有长篇小说《厚朴记》,小说集《行走的陶罐》《马骨琴》。
    人物档案
  牛红丽,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6届中青年作家班学员,河南省作协理事,驻马店市作协副主席。2021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协十代会、两次参加省作协青创会,为首届中国作协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鲁迅文学院河南作家班首届学员,河南文创班学员。2015年召开小说研讨会。中国共产党确山县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党代表。
  长篇小说《厚朴记》获驻马店市“五个一工程”奖;小说集《行走的陶罐》获市“四个一批人才”奖。短篇小说集《马骨琴》为河南省作协“21世纪之星”青年作家系“文鼎中原”重点扶持作品。短篇小说《寻骨记》《墙壁里的美人鱼》《绿萝先生》深受评论家关注,中国著名评论家张艳梅相关点评发表于《当代小说》“四季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