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30日
逆境中凌寒傲霜 顺境中孜孜以求
——“铁花”传人杨建军的炫彩人生
    杨建军 1949年生,河南省确山县人,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职称,中国曲协、中国民协会员,驻马店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市曲协、民协副主席,县曲协、民协主席,国家舞龙舞狮一级裁判。从事群众文化工作40余年,20余年任县文化馆长,长期坚持业余创作,发表论文、各种史料、民间文学、文艺作品等百余万字,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获奖;组织、参与了“中国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确山县卷”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曾荣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编纂工作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十佳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家、河南省文化先锋、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天中工匠、县劳动模范等称号,任县专家顾问团成员,县八、九届政协委员,事迹入《政协委员风采》《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辞典》等书。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熬过寒冬,才知道春天的温暖;吃过苦,才知道蜜糖的甘甜。”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确山铁花传承人,现年72岁的杨建军的口头禅。
  他从小不等不靠,绝不向命运低头,始终心怀期望,向阳而生,为着心中的理想而孜孜不倦、竭力奋斗。
  他上小学时尽管品学兼优,毕业后却失去了升学的机会,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生计的重负。他挑过大粪、烧过锅炉;当过采石工、搬运工、铁道维修工;当过泥瓦匠、炊事员、演员和教师。挫折中他从不失望,从不气馁。在逆境中,他以超常的毅力坚持创作练笔,孜孜不倦地勤奋自学,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大学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视磨难为财富,视苦难为跳板,成功翻越一个又一个高山,完成一次次人生的蜕变。
   求知若渴 知识改变命运
  1949年出生的杨建军是土生土长的确山人,上面有七个姐姐,他排行老八。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表现出对文学的天分,心中升起作家梦,因学习刻苦,曾有过全学年各门功课大小考均是满分的记录,小学校长许同然为此亲自写了奖状发给他。丁耀宇、洪占超老师常给杨建军垫学费、买作业本,还为他计算好了大学毕业的时间。
  师恩难忘。似乎大好的前途就在前方招手。他读一切能够找到的书籍,还央求一个邻居,用他的借书证到县图书馆读书,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几乎读遍图书馆的书籍。他家附近有一个书店,没事的时候他就去看书,很多时候看着看着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时间。
  有一次,母亲给他5角钱让他买盐。他走到街头看到书店就挪不动步子,拿起书津津有味读起来,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等到大人左等右等不见人,四处寻找他的时候,他还沉浸在书香王国里。
  “读书对我来说是幸福的,是一种幸运。如果剥夺了我的这个爱好,感觉天塌下来一样。”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两三年的时间记下10几本日记,每当拿起笔书写自己的心声那一刻,好像世界属于他。
  然而,因出身不好,家境贫寒,小学毕业他就被迫辍学,但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一直未曾停止。白天他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开始了长期的读书自学和文艺创作。
  那时候家里条件极差,只有积攒几分钱的时候才能买些煤油点灯照明。常常是夜半时分,他母亲起夜发现他托着腮坐在灯下读书,因为瞌睡烧焦了额前的头发。“娃呀,咱家买不起煤油,赶紧睡吧!”面对连连叹气的老母亲,杨建军心似刀割,流下泪来。后来确山县城街头开始安装路灯,无论严寒酷暑,电线杆路灯下常常站着一个人,捧着书本趁着微弱的灯光看书。
  心头永不熄灭的那盏指路明灯,成为小小年纪的杨建军心头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能写会演 文艺队伍的“小兵张嘎”
  1964年,杨建军根据《少年文艺》上的一篇小说《石磨风云》,连夜改编成一个同名剧本,被确山县文化馆的领导和专家看中,并准备列入县剧团排练计划。后来县文化馆馆长与他商讨修改意见时,看到他只是一个十来岁的毛孩子,加上成分不好,这件事也不了了之。
  但这件事却激发了他更大的创作热情,于是就经常写些对口词、唱词、枪杆诗、表演唱、相声、山东快书、快板书等在大队业余宣传队演出。20世纪60年代初他与周中朝合说的相声《肯尼迪小传》很受欢迎,与王国胜合说的相声《卖羊羔》,被县广播站录音,反复播放。正因为他闪光的才华,被破例先后参加了大队、公社、白石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而且一直是宣传队骨干和编导。
  1971年,县里成立农村文化工作队(曲艺说唱团),杨建军因有创作、表演等专长,被临时雇用。此间他创作的一个曲剧表演唱,一个对口剧、一个相声《好队长》,在参加地区文艺汇演中一炮打响。在地区文教局文艺创作室工作的何宪伦,对他创作并演出的《好队长》十分赏识,极力向地区和省里推荐,使该作品成为地区说唱团长期演出的一个曲目。后来《好队长》参加全省文艺汇演获奖,又在《河南文艺》创刊号上发表。这是他最早将作品变成铅字的处女作,也是坚定他沿着曲艺创作道路走下去的动力。
  “何宪伦老师不仅是我曲艺创作的引路人,也是我曲艺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导师。在他和众多老师的关心爱护下,我不断有曲艺作品发表和获奖。就这样,我沿着曲艺创作这条路一直走到了今天。”杨建军一路走来心怀感恩,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如鱼得水,转了正,提了干,当了县文化馆馆长。除了完成繁杂的群众文化工作外,我仍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每年都有新的作品发表。我还经常亲自登台演出,送文化下农村、进军营、入工厂、到学校,让创作的作品在实践中检验、提高。”
  他带领全馆同志开拓进取,使确山县文化馆各项工作一直居全国、省、市先进行列,曾被两次命名为“全国标准文化馆”和“全国甲级文化馆”。他带领全馆同志深入全县城乡开展各种文化辅导,经常策划、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为确山县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县”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立下了汗马功劳。
    确山铁花 一个人与一朵“花”的约会
  在已故著名小小说作家王奎山笔下有这样一段话:建军的认真做事,还表现在对确山铁花的抢救上。确山铁花这一民间绝技,又叫“打铁花”。随着老艺人的逐渐凋零,这一民间绝技几近失传。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军积极投身到对打铁花这一民间绝技的收集、整理、完善的艰苦过程之中,继承了绝技并使之发扬光大,最终走向省城、走向北京,为弘扬民间优秀文化遗产,为宣传确山、宣传老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2年元宵节前,确山县决定举办一场打铁花表演。可距该县上一次打铁花表演已整整过了13年,杨建军的师傅已去世多年,这场铁花表演只能靠杨建军一人操持。他组织人员、租赁工具、购买烟花鞭炮,忙得不亦乐乎。由于准备充分,表演取得了圆满成功,引起了轰动。这是他第一次单独完成确山铁花的组织和表演。
  也就是这一次表演,让杨建军心想:若不是他全面继承了师傅的绝技,师傅去世后,确山铁花岂不是失传了?于是,他就在这一年,克服重重困难,拿出20多万元的积蓄,组建了一支确山铁花民间业余表演队。
  20世纪80年代,杨建军拜民国时期确山铁花会会长李万发为师,学习打铁花技艺。由于杨建军态度诚恳,打动了李万发,李万发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行规,将打铁花技艺传授给杨建军。1988年元宵节,确山县南山广场,在李万发的指导下,沉寂26年的确山铁花华美绽放。当时万人空巷,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当一棒棒铁花腾空飞起的时候,全场观众沸腾了,欢呼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2004年春节,河南省第三届中原文化庙会举行,确山铁花一鸣惊人,受到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随后,确山铁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确山铁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紧锣密鼓,乘胜追击。敢作敢为的杨建军出资30万元成立确山铁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立确山铁花网站。在2012年第二届F5世界烟花锦标赛上,由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率领的确山打铁花民间表演队,赴湖南省浏阳市表演载誉而归。杨建军等表演的打铁花赢得了中外观众的赞赏。铁花飞溅,鞭炮轰鸣,全场观众掌声雷动,无不为打铁花艺人火海弄潮的勇敢精神和精湛技艺所折服。
  确山铁花伴随着宗教祭祀仪式和民间工匠的生产商贸习俗而产生,古老的铁花与现代的烟花相结合,既有民间传统焰火的神秘惊险,又有现代烟花的五光十色、千姿百态,新奇、惊险,赏心悦目,十分适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
  2008年至今,杨建军率领打铁花表演队应邀多次奔赴天津、河北、内蒙古、广东、福建、山西、陕西、浙江、江苏等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表演,每到一处均能引起轰动。被央视多个频道及10多家地方卫视进行报道。2017年,确山铁花走上了央视春晚视频,还参与拍摄了微电影《火树银花》和电影《人间喜剧》等。确山铁花已经成为确山县、驻马店市乃至河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人生的道路没有坦途。“对我来说,把抱怨的时间用到钢刃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放眼未来,道阻且长。”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杨建军目光如炬,早已跨越了时空超越了世俗烦扰,最终沉淀成雨后那绚丽的彩虹,成就不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