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11日
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内涵
    著名民主革命家任芝铭所撰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祠联。 谢石华/摄

  

胡殿文 张承训

  楹联是中国汉语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它具有承载传统、教化风俗、传播文化、美化环境的重要功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是由中国楹联学会命名、授予国内楹联文化底蕴深厚工作突出城市的荣誉称号,是一块含金量很高的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历史底蕴、文化品位、文明程度等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
  驻马店市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适应党和国家文化政策的要求,适合河南省建设文化高地的需要,符合驻马店“以文化城”文化建设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具有独特优势和现实意义。
   驻马店市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现实意义
  一、党和国家及河南省政策的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河南省提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在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国字号”的文化平台和文化品牌。
  二、驻马店文化强市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驻马店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市在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文化驻马店,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我市已经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这一国字号文化品牌的创建将为驻马店全国文明城市锦上添花,为驻马店文化强市注入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驻马店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驻马店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一心、两带、三组团”,面临着转型升级提质的重大任务。楹联是山水文化、城市园林的点睛之笔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代表着旅游业和城市的文化品位及格调。驻马店城市和景区需要大量的优秀楹联来点缀和美化,现有的楹联也需要规范和提升。
   驻马店市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独特优势
  一、驻马店古代楹联文化源远流长,颇有亮点。
  1.有楹联文化代表人物。
  在明清时代,楹联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广泛分布于驻马店城乡。春节之际,家家户户贴春联是民俗习惯。乡绅富豪、书香门第的庭堂楼院通常会挂字画、楹联及匾额。文人、士大夫吟诗作对是常有的文化活动。驻马店明清时代典型的楹联文化人物有汝南人李本固、傅振商、上蔡人程元章、泌阳人王伯良等。
  李本固(1559~1638),字叔茂,汝南人。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由知县擢御史,出按三秦及云南,皆有政声。修《汝南志》,为《汝南遗事》二卷(《四库总目》)。汝南民间广泛流传着他的楹联故事。代表作品有:“南海寺寺前有寺,天中山山后无山。”“南关内铁钻钻天,北门外金钉钉地。”“大麻子伸绿掌,要啥;小石榴张红嘴,笑谁?”
  傅振商(1573~1640),汝南人,进士出身,入翰林院,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濮阳市南乐县仓颉庙,有一崇祯四年八月所建的明代大殿。殿前檐有两根雕刻精美的方石楹柱。柱上有楹联:上联为“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下联为“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对联为阳刻,上联右上方阴刻一行楷体字“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汝南傅振商题”。据笔者所知,这是国内极罕见的有确切纪年、作者题款的明人对联实物遗存,对研究古代楹联文化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程元章(1683~1767),字冠文,号坦斋,上蔡人,为北宋大理学家洛国公程颐后裔。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元),在开封参加乡试,中举人。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在北京参加会试,中第一甲三名进士(即探花),任翰林院编修。上蔡流传有他的手书对联:“坐对贤人酒,家藏太史书。”“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王伯良(1814年~1872年),字伯埙,号晓峦。泌阳县人。清咸丰壬子年乡试中举,庚申年会试中进士,敕授文林郎。清同治二年出任广东徐闻县知县,卓有政绩。流传的对联有:“更鼓鼓更陈皮木通,灯笼笼灯故纸防风。”
  2.有宝贵的古代楹联文化实物遗存。
  在明清时代,庙宇、道观、亭台楼阁及城楼等公共设施也常见楹联匾额,但年代久远,多数损毁灭失,地方志书、文史资料也少有记载。据笔者了解,驻马店古代楹联建筑遗存仅有三处。
  一是上蔡县的伏羲画卦亭。此亭在上蔡县城东15公里塔桥乡白龟庙村,蔡河北岸。亭建在一个砖砌的高台上,八角形攒尖顶,檐下立八根方形石柱。门在南面,门侧两根石柱上镌刻楹联一副:“仰观俯察,一画明天地之道;数往知来,六爻发古今之藏。”
  二是上蔡县东岸乡牌坊刘村清代嘉庆年苏氏节孝牌坊,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牌坊联两副:“妇德代夫功,孝逾金石;母仪兼父教,节凛冰霜。”“廿二七三天地志,双八孤六圣贤心。”
  三是泌阳县官庄镇龙水村夏庄的清代民居建筑张家大院。该院一处老房子门口有两根楹柱,上刻楹联一副:“人只此人,不作圣便作狂,中间难立脚;学须就学,不日进则日退,何时始回头。”以上三处古代楹联遗存是驻马店古代楹联文化宝贵的实物证明,应予以高度重视,认真保护。
  二、有活跃的当代楹联文化活动和社会群众基础。
  驻马店当代楹联活动第一个方面是春节楹联的书写和张贴,这是明清民俗的延续。每到春节,识文断字的家庭开始书写春联。广大城乡,不通文墨的家庭则买红纸找人写春联。上世纪80年代后春节贴春联,市面上开始有印刷品春联销售。近年来,市文联组织开展了写春联、送春联下乡活动。
  驻马店楹联活动的第二个方面是风景名胜区、企业及有关单位组织的征联。如2008年驻马店市凤凰山庄风景点征联、2014年驻马店市老乐山风景区征联、2017年5月汝南县旅游局天中山牌楼征联等。如今泌阳县铜山上元寺、盘古山奶奶庙,汝南县南海禅寺成为我市楹联分布集中区。
  驻马店楹联活动第三个方面是楹联书法作品展。如2016年驻马店青年书法家楹联作品展,2017年由市文联组织的“庆香港回归20周年”楹联书法作品展。这彰显出书法和楹联的自然亲密关系,楹联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形式。
  驻马店楹联活动第四个方面是楹联爱好者个人楹联活动和创作。早在1997年,驻马店市教育局工作人员杨生杰就整理出版了《古今教育对联选集》,这是我们所知的驻马店人的第一部楹联专著。
  三、拥有国内知名的楹联艺术家和楹联活动家。
  余小伟,驻马店人,1976年生于新蔡。2006年起开始楹联创作活动,在全国获大奖100多次,作品在全国多个景点镌刻悬挂,现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河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是当前中国楹联界较活跃的楹联家之一,被河南省楹联学会授予“十秀”之一称号,出版楹联著作多部,代表着驻马店人楹联活动和创作的最高成就。
  徐华宁,新蔡人,上世纪60年代生,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徐华宁从20世纪未在网络上开始楹联活动,担任过楹联论坛版主,第6届网络对联擂台赛首席评委、特聘观察员。2003年徐华宁创建联都网,这是至今中国影响力较大的楹联论坛之一。在创作方面,徐华宁成绩卓著,屡获大奖,出版有楹联专著《两行字的艺术》。
  另一值得提及的是国内楹联大家胡吉祥。他工作生活在平顶山,籍贯西平县。
  张帆,西平县人,在郑州工作,现为河南省楹联学会副秘书长。
  四、建立了市、县楹联组织。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集文学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雅俗共赏,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为弘扬楹联文化,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此后全国各省、市、县先后有楹联学会成立。河南省楹联学会于1995年成立。楹联活动先进的市纷纷争创楹联文化城市,如南阳市、三门峡市已把楹联文化打造成城市文化名片。
  驻马店楹联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珍贵的历史遗存,有影响颇大的当代名家,有较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这三者构成了驻马店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石。在驻马店市文联鼎力支持和市作协的具体指导下,驻马店市楹联学会于2017年11月4日正式成立。驻马店楹联文化的发展自此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五、市领导高度重视,我市已启动楹联文化工程建设。
  市领导对“以文化城”楹联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安排在全市实施楹联文化工程建设。2019年,我市面向全国开展了“驻马店十大楹联”征集活动,3000多件作品应征,经专家研究评出了十大楹联和80副优秀楹联。楹联征集活动被全国各级媒体广泛传播,很好地宣传了驻马店文化形象。2020年,市政府在全市实施了楹联文化工程建设,全市旅游景区、公园、文化场所新建楹联景观100余处,成为我市“以文化城”的新亮点,更是楹联文化城市建设的良好开端。
  驻马店市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符合党和国家文化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符合河南省建设文化高地的需要,符合驻马店文化强市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具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必将成为深化驻马店全国文明城市内涵的亮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