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见忙着采摘蘑菇。
大棚的蘑菇长势喜人。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玉荣
“今年蘑菇收成好,产量大、价格高,销路不愁,除了供应县城商超外,绝大部分销往信阳市,今年共培育了3万多个菌棒,收入不错,种蘑菇圆了我的‘小康梦’。”2月24日,记者在正阳县熊寨镇毛集村刘长见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蘑菇大棚里看到,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摆在木架上,一簇簇鲜嫩肥厚的蘑菇破棒而出,刘长见和妻子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和往外搬运。
“虽然种植蘑菇很辛苦,但让我过上了好日子。”刘长见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蘑菇,兴奋地说。
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毛集村人就开始种植蘑菇,是远近闻名的“蘑菇村”。近年来,毛集村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合作社+农户”的蘑菇产业发展体系,鼓励村里蘑菇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让单打独斗的蘑菇种植户加入合作社报团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为让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正阳县人民检察院作为毛集村的帮扶单位,院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员多次走村入户,倾听村民的意见,根据该村蘑菇产业发展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当好“店小二”,通过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电商销售等方式,帮助蘑菇种植大户解决技术、资金、销售等难题,蘑菇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随着蘑菇产业的迅猛发展,毛集村涌现出了刘长见、向学海等多位致富带头人。他们在致富的同时,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和经验,带动周边群众参与生产和就近就业增收。
刘长见告诉记者,他每年从10月开始采摘蘑菇,一直持续到来年5月。在蘑菇采摘旺季,需要很多工人,天天都要拉着蘑菇去卖,每天数着哗啦啦的钞票,他和妻子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在毛集村,像刘长见这样的种植户不在少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搭上大棚种植蘑菇。记者看到,还有很多村民的厨房、堂屋、空房等也摆满了蘑菇菌棒,长出的蘑菇如一朵朵盛开的花儿一样娇嫩美丽。
产业兴,则村民富。村民周霞因身患疾病,几年前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在村里支持下开始种植蘑菇,每年扩大种植,蘑菇卖了一茬又一茬,种植蘑菇不但让她家脱了贫,而且她的心情好了,病情也渐渐稳定,每天在蘑菇棚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今年,她家种了5万袋蘑菇,长势好、收入高。周霞说,她和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着、累着,但也收获着幸福。如今,她家和其他村民一起过上了小康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