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全媒体记者 许伟
阳光洒满麦田,料峭的春寒慢慢退去,近日,记者驱车行驶在希望的田野上,目的地——驿城区沙河店镇大李庄村。
远远望去,坐落在广袤田野间的大李庄村和其他乡村并无异样,但走近发现,这个村庄确实有不同寻常之处。
村口隆起的高台虽历经风雨却依旧耸立;村里随处可见的碾盘和石磨上雕琢的古朴花纹,遗留着历史的痕迹;村东遗存的古墓,村民称之为“东大坟”。虽然墓碑早已不在,大墓也被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但仍有“摸金校尉”不时前来光顾。
“早些年,盗墓贼留下的盗洞有好几个,小的如拳头,大的能容人进出。我小时候调皮胆大,还下去过!”大李庄村民刘帅笑着说。
退休教师刘效德今年73岁,皱纹里写满了故事,说起大李庄村的传奇故事,他如数家珍。“听老辈人讲,大李庄村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姥爷李良的住家,东边西边南边分别有3个小李庄,居住的都是李良的族人。”刘效德介绍,据说万历帝之母李贵妃原为宫女,受隆庆皇帝宠爱封为贵妃。隆庆死后,万历赐封母亲为“慈圣皇太后”。李良作为皇太后的父亲,权势可谓盛极一时。“东大坟”里埋葬的据说就是李良。“可惜,大墓在‘文革’中被破坏了,当年我还见过从墓中取出来的一把宝剑和一面铜镜。”刘效德说。
“走,我带你们去‘东大坟’看看。”刘效德脚步敏捷。出村子往东走约500米,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地势明显高出不少。昔日的大墓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几块青砖碎瓦在田野沟壑间。在地头的陡峭处,一处用青砖堆砌的洞口赫然入目,洞内望不见尽头。关于李良墓地的传闻不知是否属实,历史的真相已经永远掩埋在岁月的烟尘里,留给后人的只有遐思和猜测。
“站在这里往北看,不远处就是吴王冢。据专家考证,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将军夫概(吴王阖闾的弟弟)的墓地。南边这条河就是挡军河,它处于板桥水库下游的第一站。”刘效德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吴王的弟弟在沙河店与越王交战。夫概追赶越王,此时越王已渡过挡军河,夫概刚赶到河边,见河水十分浅,就下令渡河。刚到河中,上游忽然涨水,山洪暴发,吴军被淹。越军趁机杀来,吴军大败,士兵被洪水淹死。夫概羞愧交加,引颈自刎。越王尊重对手,将他葬在河北岸,就是现在的吴王冢。
挡军河蜿蜒曲折,南岸地势起伏不平,那里便是“唐寺湾”了。“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推崇佛法,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寺庙,长年香火鼎盛。后来历经战乱,寺庙不复存在,但‘唐寺湾’这个名字在大李庄村世代流传。”刘效德说。
“唐寺湾”与“李良墓”隔河相望,“吴王冢”与“挡军河”相伴千年,这里曾是古人游览赏景的好地方。如今,这些传奇故事在人们口中流传,历史的繁华与颓废已经化作尘埃,留给大李庄村的只有岁月的遗迹,让人浮想联翩。
迈入新时代,大李庄人找准定位,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党建引领,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建设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成为大李庄村驻村工作队和党员群众共同的目标。
大李庄村口,一座由青砖和石磨砌成的乡村振兴匾牌醒目而庄重。“大李庄村原来有72眼古井和72盘石磨,这里的豆腐坊、榨油坊等手工作坊一度兴盛。”刘效德说,如今72眼古井大多数已被废弃掩埋,只有那些镌刻着岁月痕迹的石磨和石碾还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
为了留住乡愁,实现乡村振兴,大李庄村支部在驿城区信访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协调资金硬化村庄道路,美化乡村容颜。“那些石磨、石碾和石槽都在乡村美化工程中派上了大用场。”大李庄村老党支部书记刘书强说,他们外出学习后,决定结合乡村实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学校门口和乡村干道两旁,用石磨和石槽砌成了造型独特的党建文化墙。
老物件发挥新作用,为大李庄村留下了美丽乡愁(如图)。立足村民种植萝卜和繁育萝卜籽的悠久历史,村支部引进了萝卜籽油生产基地项目。目前,项目初具雏形,已在泌阳县流转了2000亩土地种植萝卜,繁育萝卜籽,新购买的榨油设备已经成功试用,并进入了试生产阶段,市场反应不错。
驻村队员陆娟介绍,萝卜籽油又名莱菔子油,是从萝卜的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明代出版的《天工开物》称其“甘美异常,益人五脏”,明代成为宫廷用油。在大李庄村,种植萝卜和繁育萝卜籽榨油的传统一直沿袭到今天。
“今年,我们将扩大规模,在建好新厂房的基础上引进新设备,力争让萝卜籽油生产基地项目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孵化器’,让村民过上幸福的日子,实现大李庄村的全面振兴。”刘书强说。
以历史传奇故事作背景,从历史深处汲取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挖掘乡愁文化与发展致富产业齐头并进,大李庄村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让乡愁文化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挡军河、唐寺湾、李良墓、吴王冢、72眼古井、72盘磨,当这些字眼从大李庄村民口中娓娓道来时,那种浓郁的乡愁文化让人深受触动。每处历史遗迹背后都有一段曲折悠长的故事,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成为人们永远无法忘却的乡愁,延续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进而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构建文化传统价值认同。
以乡土文化撬动地域发展的原动力,让乡愁文化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才能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增添更多的可再生动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