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31日
张竹园—— 遂平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地方
    村民说,这是李先念和刘少奇站过的碾盘。

    张竹园村村口的石碑。

  全媒体记者 高琳琳 实习生 张一鸣
  1927年,遂平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遂平张竹园支部,在驿城区诸市镇李楼村张竹园村(原归遂平县管辖)诞生,这是当时遂平、驻马店乃至豫南一个重要的党组织。从这个支部走出了一批共产党员,为革命前赴后继,为驻马店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驻马店党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七旬老人讲述传奇故事
  距驿城区西北15公里的汝河北岸,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诸市镇李楼村张竹园。该村有着400多年的历史。
  70岁的张景恩一直在村里务农,学历不高的他记忆力惊人,从小听父亲讲过的故事大都记忆犹新,他还是中共遂平张竹园支部组织委员张仕盛(张子学)的孙子。“我们的族谱记载:明朝正德年间,张氏先辈从山西洪洞迁至荆树坟;清朝道光二十八年,从荆树坟迁至大户张;光绪六年,从大户张迁至张竹园。”张景恩告诉记者,张家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相传张家的祖先张纯家庭贫困,到甘河流村(张竹园村东南邻村)给地主打长工,负责管理地主家的几十亩竹竿园。地主看张纯善良忠诚,而且很能干,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张纯,并在竹竿园旁为女儿、女婿盖了房子。因为张纯姓张,家在竹竿园旁,张竹园村由此而来,张氏一族也由此发展而来,目前分布在周围几个乡镇。
  张竹园村的竹竿园也传了很多年,由于竹竿园紧邻汝河,村民又在河边种了杈树、岗柴,这些都是张竹园村村民的主要经济作物。新中国成立后,张竹园村的竹器、木杈和岗柴做的茓子、席子等卖到方圆几百里。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张竹园村的竹竿、杈树、岗柴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进步青年点燃革命星火
  张竹园村张氏家族一脉相传,历代重视教育,族规家风严格,先贤辈出,不少名人逸事广为流传。
  清朝末年,张竹园村就有很多热血青年,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奋而起之,反对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张含臻(真)就是其中一位。张竹园村南、汝河南侧南肖庄的李儒纯,是早期的进步人士。1909年,李儒纯从武汉回家乡探亲时,来到张竹园村宣传反清运动,张含臻、张朝清、张仕盛(张子学)、张从盛等进步青年参加。
  张含臻、张朝清等人组织张竹园村的一批进步青年,在周边村镇进行反清宣传,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很多爱国青年、进步人士,积极参加反清抗敌队伍。
  1919年,张含臻、张仕盛、张从盛3人主持成立了青年学院,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反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反对袁世凯的窃国行为。翌年,张朝清等6人参加革命军。1921年春,在张氏族长张永久等人的精心策划之下,打败了当地土豪劣绅网罗的3000人的围剿,并击溃了这支乌合之众。其间,爱国青年张朝中不幸被捕入狱,最后牺牲。张竹园村的反清运动达到空前的高潮。
  张含臻先在湖南参加了农民讲习所,1927年3月,又和张强盛等一起,在驻马店农民运动训练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他回到张竹园村,发展张仕盛、张朝寅等入党,并在张竹园村建立了遂平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张竹园支部。张含臻任支部书记,张仕盛任组织委员,张强盛任宣传委员,张朝寅任交通委员。
  在中共驻马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共驻马店历史》(第一卷)中有这段记载:1927年7月下旬,中共河南省委派省委工农书记王克新到豫南视察,同时决定撤销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建立中共驻马店市委,确山党的负责人李鸣岐任中共驻马店市委书记,负责领导确山、遂平、汝南、正阳、上蔡等县的工作。中共驻马店市委所辖党组织有:中共确山支部、中共正阳特别支部、汝南支部、遂平张竹园支部、遂平马台寺支部。从此可以看出,张竹园支部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党支部建在张家祠堂
  “中共张竹园支部就设在张家祠堂,祠堂在村西北,占地20多亩,非常气派,据传是清末大臣张廷燎所建。”张景恩说,党支部设在祠堂,祠堂改成私塾,爷爷和张含臻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发展党员,为革命圣地竹沟输送几批革命者,影响深远。
  过去,张竹园村西有一条官道,从舞阳向东南方向,顺着这条道路走90公里,可以到达确山。1938年夏季的一天上午,国民党两辆装满军用物品的牛车,由两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押送着经过张竹园村。张竹园党支部得知这一消息后,派人截获了全部物品。
  1963年“四清”时,祠堂被扒掉,成为张竹园村村民永远的遗憾。
   碾盘上鲜活的革命故事
  张竹园村南的汝河岸边是过去地下党经常活动的地方。
  对于村里的历史,村里的一位老人曾写过一本村志。这位老人叫张景芳,是党支部早期的党员,张景芳在文中介绍了张竹园党支部初期的情况。1927年,张竹园党支部刚成立时,张含臻(真)任支部书记,张仕盛任组织委员,张强盛任宣传委员,张朝寅任交通委员,另外还有13名党员,分别是张奎盛、张朝普、张景洲、张朝颐、张朝英、张朝振、张景杨、张景碧、张含琴、张景召、张发盛、张朝贤、张景芳。
  在张竹园村文化健身广场北侧居住的张文献指着文化广场里的碾盘说,这就是李先念和刘少奇站过的地方,当时这个碾盘当时在原村中心的道路上,李先念就是站在这上面给乡亲们宣传。
  张文献说,听老一辈人讲,由于张竹园党组织建立较早,地位重要,上级党组织对张竹园党支部格外重视,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豫鄂边区党委以及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等党组织的领导,都去过张竹园村。刘少奇刚到竹沟工作不久,就到张竹园村指导工作,村民记得当时他穿着一身灰色的衣服。还有一次部队转移,从张竹园村附近通过,刘少奇又专程到张竹园村,找到党组织负责人,安排地下党筹集军需、粮食等事宜。
  “李先念来村里宣传革命,召开几百人大会的情况,老一辈人都知道。”张景恩告诉记者,当时,张竹园村全村人及附近村里的人都到张竹园村参加会议。李先念站在碾盘上讲话,宣传革命形势,很多群众深受鼓舞,纷纷要求参加革命。
  张景恩说,杨得志、王国华等也曾到张竹园村党支部指导工作,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支援敌后根据地。
  在上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张竹园党支部积极宣传党的纲领、政策,开展农民运动,打击土豪劣绅,发展了近百名党员、预备党员,组成了一支有生的革命力量。他们先后在周边的臧集、文城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并建立地下分支部或秘密联络点,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抗日救亡,争取自由。
   向革命根据地输送人才
  过去,地下党多以教书或做买卖等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张竹园党支部的党员也是如此。
  张景恩告诉记者,当时,张含臻和张仕盛都在私塾教书,他们都是一边向学生传授知识,一边向学生宣传中国革命道路。村民张文献的父亲张景洲经常在嵖岈山一带活动。一般都是下午步行去嵖岈山,天黑时到山里,通过捏鼻子、摸耳朵等方式,与其他地下党员对暗号,然后一起到山内隐蔽的地方印刷传单。
  张景恩听父亲讲过,从1937年到1942年期间,爷爷先后让父亲往竹沟送了三批青年去参加革命,现遂平县文城乡马庄村张楼村的张钦铭(音)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张竹园村祠堂学习时,爷爷就重点培养他,给他讲革命故事,后来,经党组织联系,送他到嵖岈山中学就读,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张钦铭作战英勇,足智多谋,屡立战功,从战士一直干到高级军官,新中国成立后到云南任职。
  李楼村党支部书记张狗文向记者介绍,虽然中间张竹园党支部因故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在党支部的影响下,张竹园村又一代青年走向了全国各地,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有的还成为十分有名的英雄。而张竹园村也由于不少人参加了共产党,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地方武装的围剿。
  张竹园村是张竹园党支部所在地,特殊的历史环境注定这里是一个出英雄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有5人被认定为烈士。如今,张竹园村的村民们继续发扬着先辈的革命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记者采访结束时,村民们说,他们最大的愿望便是筹建中的张竹园党支部纪念馆能早日破土动工,以便后人记住这段红色的历史和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