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水上环游汝南城”通航
4月的一天,汝南护城河碧波荡漾,湿地公园内游船蓄势待发。随着“出发”的号角响起,“水上环游汝南城”通航,让人们的目光跨越千年,聚焦昔日水城的繁华场景。“船在碧波行,人在画中游”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长长的水道,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这座城的认知。
“水上环游汝南城”项目是汝南县委、县政府立足汝南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以汝河水系为纽带,把天中山文化旅游区、南海文化旅游区串联起来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汝南县城水系连通工程,是连接内外河水系、实现“水上环游汝南城”项目船游畅通的一项基础性配套工程。项目建设以来,攻坚克难、强力推进,确保了水系连通工程如期竣工、“水上环游汝南城”顺利通航。
“水上环游汝南城”旅游线路集中了汝南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通过交旅融合,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度,打开了了解体验汝南的另一个视角、另一扇窗户。
曾经的汝南碧波荡漾,荷花飘香。当地百姓口中的“小南海”原名南湖,系历代修城筑堤取土之地,最终成就一座浩瀚的大湖。经明清近600年的营建装修,形成了西起悟颖塔、东至汝水河滨、北至城壕的总面积近千亩的水面。这是汝南城实现水上游的底气,更是该县发展旅游的资源。
“水上环游汝南城”全长16公里,环游时长约90分钟,真正让水上古城“活起来、火起来”。
九层宝塔精美绝伦
悟颖塔(无影塔),起于何时,为谁而建,众说纷纭。时光流转,有关塔的故事变得扑朔迷离。历经战乱和地震,这座千年9层宝塔岿然不动。
每一年的夏至,金色的阳光会如期把塔身的影子隐藏起来,“无影塔”的名字由此而来。
大唐一位名为悟颖的和尚生前广结善缘,断断续续终建成此塔。
宋朝时,人们因崇敬悟颖加固了塔基,整修了塔身。到了明朝,汝宁府又出资进行了修缮。
1984年,有关部门对此塔进行修葺时,在塔的第八层发现一块石刻志铭,上有“隆庆元年崇藩施财重建宝塔”字样。隆庆,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2006年3月,悟颖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塔有9层,塔门面南,塔高26米,向上逐层递减,曾经耗费了修建者多少心血不得而知。九层塔身每层各有特点,成为研究古建筑的实物与典范。
水上环游,不能不看这座名为“悟颖”的宝塔。
南海禅寺声名远扬
“水上环游汝南城”最精彩的一段当属南海禅寺段。这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寺院历经兴废,于20世纪90年代由台北大香山观音禅寺主持明乘法师在故乡出资1.5亿元复建。
据悉,明代在南湖修建成的观音阁,是仿造南海普陀寺的模式。由于观音阁的规模小于南海普陀寺,所以人们称这里为“小南海”。小南海古建筑有观音阁、大士寺、准提楼、黄鹤楼,历史上被誉为蔡州“八景之一”。
如今的南海禅寺占地500余亩,寺域开阔,建筑浩繁,是国家4A级景区。南海禅寺东北部是白公上人舍利塔院,亭台碑碣错落有致,布局得当。南海禅寺山门牌楼自北向南依次按12因缘、12生肖、12菩萨,建筑了12座花岗岩牌坊,风格独特,巍巍壮观。南海禅寺的建筑和浮雕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天中山下慷慨悲歌
何谓“天中”?《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
“天中山,三尺三,来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流传于汝南民间的歌谣,告诉人们,所谓的天中山也许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是镌刻在人们心灵上的图腾。
据汝南县作协主席王新立研究考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府所在今汝南)节度使李希烈叛唐,河南众多州县相继失守。唐德宗让颜真卿前去奉谕招降。颜真卿怀揣圣旨,带了几个侍从,直奔天中。
颜真卿见到李希烈,向其宣读圣旨,讲明逆顺祸福,劝李希烈悬崖勒马,归顺大唐。李希烈的亲兵养子一千余人,纷纷冲上前来,手拿尖刀,围着颜真卿威吓谩骂。颜真卿凛然不惧。李希烈喝退众人,设宴诱降遭拒。
李希烈把颜真卿囚禁在天中山的龙兴寺。此时的颜真卿,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奉旨劝降之初,他就给家人留下遗书;被软禁后,又给自己制作了遗表、墓志、祭文,并为天中山书写了碑帖,以示国家一统、中州不可分裂之意。
如今,镌刻在石碑上遒劲有力的“天中山”几个大字,见证着一段慷慨悲歌的历史风云。天中山现已建成汝南县最大的休闲、娱乐场所,被命名为“天中山生态园”。
水上游汝南,一定会与天中山有个美丽的遇见。
古桥新生击楫中流
“风儿在石板上镌刻下一行行文字,岁月经过水与火的淬炼越发峥嵘。你远去的背影被一河柔波碾碎,潋滟的风穿过拱门一遍一遍地回味,那一定是你的心与眉眼,留给泥与火的颂歌。”
在汝南城的护城河上有两座始建于明朝的古桥,在古桥不远处就是鳞次栉比的高楼,现代与古代交相辉映,见证着这座老城的过去与现在。
汝南北关石桥又名宏济桥,始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知县雷宗始建石桥。嘉靖年间,知府黄似华重修,易名“博爱桥”。宏济桥为五孔联拱式石桥,桥面为青石砌成。两侧各有25根望柱,大多为明代遗物,有8根是清代制作。桥身多为素面青色条石垒砌,桥墩粗厚坚固,中孔径最大,两边桥孔较小。
汝南东关石桥位于汝南城东关,故称东关大桥,又名济民桥。该桥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后经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大桥为实腹孔联拱式石桥,桥体为青石条横砌,桥下为5孔联拱,青条石为墩。在桥墩迎东方向砌出阶梯形成雁式分水墩,以减少洪水对桥体的冲击力。分水墩前部雕有夯水兽,前蹄立,后腿蹲,双耳竖起,两眼前观,昂首挺胸,栩栩如生。桥体上下游两侧分别筑有高大的防水金钢墙。
汝南县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禀赋优良,古城、名寺、水生态,汝水环抱汝南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水上环游汝南城”项目启航,为驻马店市旅游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市民又多了一处旅游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