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峰
1976年,赶上改革开放的东风,我父亲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但那时地里的收入还不景气,父亲便跟人学泡豆芽的手艺,学成归来就买了十多个大缸,在家里生起来了豆芽。
生豆芽是一件辛苦的活儿,豆芽每天要用水多次过滤,冬天还要给缸周围加上麦秸保温,夏天至少要滤四次水。每天长出来一缸豆芽后,父亲清晨三四点就起床,把豆皮子去掉,拉到街上去卖。每天都是这样,即使遇上暴雨大雪,也得去卖。因为如果今天不卖,积累在那里,明天新的豆芽又长出来了,积攒更多,要么卖不完,要么坏掉。
父亲最初是用架子车拉着豆芽上街卖。那种架子车在农村很常见,是最常用的运输工具,两个轮子,车身是结实的木料,两根长而平直的车把,中间一根结实的攀绳。拉车时站在车把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攀绳,弓腰向前拉动。在农村没有机动车的年代,全靠它来运输,种田靠它往地里运肥,往家里拉麦子、玉米、大豆等,建房时还用它拉土、拉砖头。
那些年,父亲就是每天用架子车拉着豆芽去卖。在车子上铺一块大胶纸,四周固定好,把豆芽倒里面,再加入适量的水。因为如果没有水,豆芽很快就会变绿。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寒来暑往,父亲就是这样拉着豆芽往返十多里路去街上叫卖。晴天还可以,一旦遇上雨天,路上泥泞,空手行走尚且不易,拉一车豆芽更困难。有时父亲会在车前套一头牛,让牛来拉着,大冬天的人出一身汗,牛也累一身汗。那场景,如今想来历历在目,个中辛酸无以言表。
所以小时候我特别讨厌下雨,因为一旦下雨,就意味着父亲要踏上泥泞、艰难的卖豆芽路。
后来,自行车进入农村,父亲也买来一辆。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黑色的,很高大,看起来十分结实。
最初父亲用两个筐装豆芽,一边一个架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可由于筐是圆的,不容易固定,后来父亲就让人根据后座的长度焊了两个铁架子,量身定做,这样两个铁架子正好可以挂在后座两边,里面装满豆芽。
虽然换了车,但还是很辛苦。后面装的豆芽太满、太多、太重,记忆中父亲每次骑上去,车子都摇摇晃晃的。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每天早晨父亲满载而去,下午能空车而归。
时代的车轮前行不止,我们的生活日益美好,在2000年前后,父亲的车又换了。
这一次,换的是脚蹬三轮车。记得父亲买的第一辆三轮车是蓝色的,当时我感觉很新奇,在院子里骑了一圈又一圈,左邻右舍的孩子们也很喜欢,都围过来观看,院子里站满了人。骑累了,我会很大度地让其他孩子来骑。那种高兴、骄傲劲儿,在记忆里十分深刻。
每天早晨,父亲也是用一大块胶纸铺车,四周折叠起来,以便盛水,然后把一缸豆芽去皮后倒入里面,有黄豆芽,也有绿豆芽,要分开装,最上面用湿布盖着,为了保湿。
每天都是如此,满满的一车豆芽,父亲骑上去带到街上卖。那时老家的路稍微好些了,通往街上的路铺了一截水泥路,方便了些。但即便如此,一车豆芽二百斤左右,父亲蹬起来也很吃力。大冬天,往往蹬一身汗。
由于路不好,加上频繁使用,三轮车容易坏。短短几年时间,家里先后买了三辆车。
时间到了2005年左右,脚蹬三轮车的历史翻过,我家买了第一辆电动三轮车。
那是我去买的,银白色,2700元,是我们村里的第一辆电动三轮车。从此,父亲卖豆芽轻松了许多,再也不用人拉脚蹬了……
父亲卖了一辈子豆芽,老了,身体也不行了。2012年9月,他常感到肚子疼,卖豆芽时疼得受不了,他就把肚子顶在车把上。后来去医院检查,被查出了结肠癌,中晚期。10月3日,做了手术,后来每月去化疗,坚持按医生的要求治疗,几年过去了,目前还算稳定。
就这样,父亲告别了他的豆芽和他的车子。但他是多么骄傲呀,他用两个装豆芽的筐带出来两名大学生!我哥大学毕业后在东莞一家服装厂做服装设计,现在已升任设计总监,在那边安了家,有房有车,生活美满。而我大学毕业后在老家做教师,虽然收入不多,也有房有车,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周末的时候,我会带着父亲和母亲出去看看。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做梦也没想到现在生活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架子车、自行车,到脚蹬三轮车、电动三轮车,再到如今小轿车,父亲感慨颇多。我们在北湖漫步,到东湖徜徉,感受水韵天街的古朴,领略西湖的辽阔,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因为一家人都喜欢读书,所以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团结邻里、热心公益,2018年,我们家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2020年被评为“第二届驻马店文明家庭”,2021年被评为“河南省五好家庭”。
我家的变化,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在家乡,像我这样的家庭数不胜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不仅车子不断变化,道路、住房、吃穿、环境也发生了巨变——改革开放一次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福音!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都是幸运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祖国再作贡献,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新蔡县宋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