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15日
老王卖菜记
    王明春(左)在与土豆收购商讨价还价。

  文/图全媒体记者 刘永奇 通讯员 白贺阳
  “土豆7毛一斤,卖不卖?”近日,来自贵阳的收购商刘民富正在与上蔡县邵店镇南小楼村的农户王明春谈价钱。
  “不行,别人给8毛一斤我都没卖。”50多岁的王明春丝毫不让步,多年卖土豆的经验,让他长了心眼。
  老王报出自己的卖价后,刘民富很干脆地转身走向下一辆三轮车。老王也不着急:“买卖不成仁义在,等会儿再卖。”
  “他每年都来收土豆。土豆刚上市时,价格炒到9毛一斤,现在土豆大量上市,他就压价了。”老王以静制动,和旁边的人聊天,了解今天的土豆行情。
  “老李的土豆运到郑州,价格是一斤9毛,但只要3两重的西森、V7。”一村民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情报”。
  “厦门来的也只要西森、V7。新疆来的不挑,但收的价钱低,不论大小,都是6毛5。”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整个市场的价格瞬间透明,老王更有底气了。
  西森、V7是邵店镇土豆种植的主打品种,品相好、口感脆,很受外地收购商的欢迎。“他们把品相好的土豆收走了,那不好的咋卖?甭搭理他,土豆到了他手里,他怎么着都能卖出去,他就是想压价多赚点儿!”老王狡黠地说。
  老王所处的收购点位于上蔡县邵店镇小楼行政村王楼自然村的村头,村里在地头闲置位置搭建两个棚,方便外地收购商在此收购、中转和运输,卖土豆的农用三轮车能排到千米之外。
  “邵店、汝南的土豆都拉到这儿卖。”邵店镇党委书记郏富强每年这个时候特别忙,忙着“三夏”生产,也忙着维持土豆交易市场的秩序和交通。“有福建、新疆、贵州、安徽等省的大收购商,也有省内郑州、周口、三门峡等市的小收购商。就这一个巴掌大的点,方圆不到500米,大大小小收购商就有二三十家。”他说。
  放眼望去,棚子里停满了拉货的车辆,装货的工人累得满头大汗,还被催着加快速度。“这是一个收购点,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大大小小有十几个收购点。”郏富强介绍。
  谈话间,一辆十几米长的半挂车停进棚子。“像这种半挂车,一天最少走4辆,更别说九米六的厢式货车,那是一会儿一趟。邵店一天至少卖出600吨土豆。这种拳头大小,圆圆的、没青色斑块、没虫眼的,就是好土豆。”刘民富切开一个土豆说,“这种土豆在贵阳很畅销,品相和质量同样重要。”
  等了2小时的老王,感觉时机差不多了,终于开动三轮车,慢悠悠地驶过刘民富身边,有意无意地按了两下喇叭。“7毛5一斤,自己卸自己装!”“好咧!”老王赶紧掉转车头,拉着土豆去称重。老王边称边哼着小曲,“可别小看这5分钱,1斤多5分,1000斤就多50元。我这20亩地近8万斤的土豆,那就多赚了4000块钱。今年刨去所有开支,仅这一季的土豆,就能赚3万多元钱!”老王开心地卸货、装车。在老王装车的同时,陆续有农户驶进收购点,和刘民富进行新一轮的“价格战”。
  “全镇土豆种植面积5000多亩,主要品种有荷兰、西森、V7,亩产5000斤左右。镇里一方面为农户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种植指导,另一方面也鼓励农户优化种植结构,提高收益。”郏富强说,今年的丰收也是多年来付出的成果。以后邵店将加大对土豆种植的投入,进一步打响土豆种植基地品牌,让土豆成为邵店对外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