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瑞
我与丈夫是经媒人介绍认识的。我们风风雨雨走过了十几年,回首这些年走过的日子,有酸有苦,更多的是甜。
2005年我正在上大学,丈夫的一个亲戚到我家提亲,我妈妈说:“孩子正上大学,现在不找对象,等毕业参加工作了再考虑。”时间一晃,我大学毕业了,在一家私立学校做代课教师。丈夫的亲戚又到我家提亲,我妈妈就问是哪家的小伙子。丈夫的亲戚就说:“还是俺那个老表,就是小瑞刚上大学的时候提的那个。”我妈妈一听很是诧异,心想:怎么几年了小伙子还没有找到对象?妈妈心里这样想,嘴上又不好拒绝,就征求我的意见。我有些害羞,也不好意思回答。媒人笑着说:“愿不愿意都没关系,见个面看看,万一相中了呢?”就这样,我被媒人拉着去相亲了。初次见面,当时丈夫比较瘦,个子也不是太高,浓浓的眉毛、一双大眼睛,说话的时候很爱笑,天文地理诗词歌赋都侃侃而谈。我当时坐在那儿静静地听着,心想真是个“嘴子精”,还挺能说的。聊了一会儿我起身要回去了,他出来送我到门口,我走了几十步远了,回头看看他还在门口目送我呢。回到家一想,人家怎么没有要我的手机号呀,估计是没戏了。正月十五晚上,我与妹妹一起到街上看灯笼,刚走到步行街,抬头一看,一张有点儿熟悉的脸面带笑容,正瞅我呢。我们目光一对视,估计当时心里都在想“怎么这么巧,刚好遇见你”。我们开始一起逛街,看五颜六色的灯笼,在花灯如昼的街上边走边聊。碰见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他给我和妹妹每人买了一串冰糖葫芦,并说:“冰糖葫芦圆又甜,正月十五见面是团圆,看来我们缘分不浅啊!”从此,我们开启了在一起的时光。
在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的心靠得很近,早晚打电话,没话找话,有时间了还出来见个面,到河边走走、林下坐坐,二龙里街上吃个土豆粉、十字路口喝碗油茶。七夕节,我们坐着绿皮火车去开封游玩。走到老凤祥银楼,他拉着我去看首饰。本来他的工资不高,估计是为了表心意,花了几千元钱给我买条项链,还郑重其事地说:“让百年老凤祥见证我们爱的奇迹。”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
随着感情的升温,就想着结婚了。我们商量个好日子,丈夫就带着亲戚和媒人来我家“定好”。长辈们坐在一起谈论着结婚的事宜,我们也开心地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他们临走的时候留下一份彩礼。我和家里的亲戚打开一看,就两千元的彩礼。这彩礼在世俗的眼里可能很“寒酸”,但我想,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就是“草舍茅庵”、粗茶淡饭也幸福。结婚的日子很快就到了,丈夫把我接到了房龄20多年、面积30多平方米的婚房,朋友们在一起吃个饭,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我们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后来我们贷款买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新房交工后,每次发工资我们就装修一点,积攒一点钱就买一些简单的家具,后来总算把房子装修好搬进去了。我们有了爱的“结晶”,这真是喜上加喜。我也从农村调到城里任教,工资每年上涨,我们的小日子蒸蒸日上。我们响应国家政策要了二胎,婆婆帮忙带孩子,我的父母也时常帮忙照顾。公公在老家耕种几亩地,我们也时常回老家帮忙。闲暇之余公公来城里住,我们一家人快快乐乐在一起。
十几年来,我们一家人携手一起走过,生活越过越甜蜜。有国才有家,我们这个小家是祖国大家庭发展的生动写照。
(作者单位:汝南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