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01日
狭路相逢勇者胜
“门板桥”架起刘邓大军胜利通途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纪念雕像。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纪念馆里的塑像再现了历史。

    村民捐出自家檩条、门板等保障战士们渡河。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纪念碑。

    新建的汝河大桥横跨河面。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许伟
  7月28日,细雨中的正阳大地,绿树红花、万木葱茏,花生、大豆、芝麻等庄稼泛着油绿色的光。正阳县油坊店乡雷岗村,苍松翠柏映衬下的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纪念碑巍然屹立,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役。
  1947年8月24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经过正阳县汝河段雷岗渡口时,与国民党军队遭遇。在敌人的重兵围堵下,刘伯承司令员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口号,激励全军斗志。雷岗人民拆下自家门板和檩条,架起了一座横跨汝河的浮桥,保障刘邓大军胜利渡河。刘邓大军取得了雷岗战役的重大胜利,促使中国解放战争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中国革命战争就是从这里由被动走向主动、从局部走向全国、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具有中国革命历史转折意义。”毛泽东主席站在中国革命的制高点,对此战役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作出了重大理论评价。
  细雨纷飞中,松柏苍翠,杨柳依依,纪念碑不远处的汝河静静流淌,像是在讲述当年那场血战的伟大胜利与壮烈牺牲。
  “原来在这里义务讲解红色历史的村民雷凡龙已经逝世。”雷岗村党支部书记杨保民告诉记者,“80多岁的雷凡龙曾经亲历了雷岗血战,40多年来他坚持讲解那段血与火的红色历史,接待了一拨又一拨参观者,就是想告诉人们当年的胜利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应该倍加珍惜。”多年来,正阳县干部群众坚守初心使命,越是艰难越向前,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大别山革命老区农业大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同步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1947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胜利渡过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所在的野战军指挥部和中原局,随第六纵队抵达汝河北岸。
  8月24日上午,南岸正阳县油坊店到汝南埠一线集结了国民党重兵,欲对刘邓大军形成堵截。我先头部队用当地群众捐献的一条小船和用木头、高粱秸秆扎成的筏子,在国民党军大炮、机枪集中扫射和飞机的轰炸下强渡汝河,夺取了南岸“桥头堡”大雷岗。8月24日下午3时许,工兵连和南岸支前民工在河面上架起一座浮桥,第六纵队52团迅速到达南岸掩护后续部队渡河。敌人从东、南、西三面将大雷岗团团围住,阻挠大部队渡河南进。与此同时,国民党部队继续向南岸增兵,北岸围追部队也步步逼近。黄昏时分,刘邓首长赶到河边。面对严峻的战斗形势,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啊!同志们,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杀开一条血路,冲过去!”邓小平说:“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和牺牲,坚决打过去!”8月25日凌晨2时,第六纵队第18旅两个突击团连续攻占了南岸七八个村庄,国民党军遭受猛烈打击,狼狈逃窜。18旅终于在南岸阵地上打开了一条长十余里、宽六七里的安全通道。随后,第16旅两个团连续顶住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
  据纪念馆史料记载,为了搭桥渡河,战士们从附近村子找来门板以及芦苇、秸秆。很快,120多户村民捐出120多根檩条、30多副门板、30多车秸秆。群众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冒着枪林弹雨,把这些物料运到汝河岸边。河面上架起了一座浮桥,浮桥多次被敌机和大炮毁坏,战士们跳进河里,用肩扛、用手托,一人倒下,另一人接着上。从25日拂晓到下午4时,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和第六纵队全部安全渡过汝河,浩浩荡荡向南挺进。刘邓大军强渡汝河,顺利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心脏上插了一把尖刀,实现了党中央“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
  黄土留英名,汝水写新篇。驻足纪念碑前,历史与现实仿佛在这里交汇。在纪念碑不远处的汝河河道上,一座新建的200多米长的汝河大桥横跨河面,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连接。革命战争年代,“门板桥”架起刘邓大军胜利通途,勇士们用鲜血在雷岗谱写了壮烈颂歌,诠释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勇精神。进入新时代,红色精神激励着正阳人民砥砺前行,“鱼米之乡”澎湃着工业经济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