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洋正在喂羊吃草。
文/图全媒体记者 邓丹华 王朝朝
通讯员 杨明华
凌晨4时许,天蒙蒙亮,汝南县常兴镇柏丈屯村28岁的余海洋开始为牛羊拌饲料、清理粪污。从两只母牛起步,通过艰辛劳动,他现在是拥有百万资产的老板,成为带领村民一起奔富路的领路人。
“哞哞哞……”在余海洋的养殖场里,65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津津有味地吃草;场外围栏里,60多只波尔山羊撒着欢地嬉戏。
柏丈屯村水草资源丰富,发展牛羊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08年,余海洋的父亲从外地买来两头西门塔尔母牛精心喂养。随着养殖规模扩大,政府扶持余海洋在村外建起占地10亩的养殖场。从2019年开始,养牛每年给余海洋带来50多万元的收入。在养好肉牛的同时,余海洋的母亲和爱人也没闲着,开始养殖波尔山羊,今年已存栏60多只。
科尔沁牛羊产业联盟协会会员证、吉林舒兰牛羊养殖技术员证……拿着3个证,余海洋笑着说:“这是我花了8万元,历时半年苦心学来的。”
牛羊疾病是养殖户最担心的问题。余海洋只有初中文化,面对患病的牛羊,起初,他束手无策。2018年6月,他决心外出学习牛羊养殖技术。在吉林省舒兰牛羊技术培训学校,通过3个月的学习,余海洋逐步掌握了牛羊的疾病防治、人工授精等技术。2020年7月,他又到内蒙古科尔沁三农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牛羊“一胎多犊”培育技术,并学以致用。去年和今年,他通过采用“一胎多犊”培育技术,有两只母牛产下双胞胎牛犊,6只母羊一胎分别产下4只羊羔,高兴得一家人夸他学费没花交。
在养殖场里,一排排成捆的秸秆堆放得如小山一样高。“这些都是给牛羊备的‘口粮’,有200多吨。”余海洋说。
牛羊养的多,需要的“口粮”也多。2016年夏,余海洋投资40万元购买了拖拉机、秸秆打捆机、花生收获机、扬草机、推土机和叉车。夏秋两季,他一边开车收获小麦、花生,挣些辛苦钱,一边将小麦、花生秸秆打捆,为牛羊备足“口粮”。
“小麦秸秆是肉牛的最爱,每头牛一天要消耗30斤小麦秸秆,200多吨秸秆足够100头肉牛吃一年。”余海洋说。
“喂,余老师吗?我家的母牛刚产下牛犊就不吃不喝了,你快过来看看吧。”近日,新蔡县顿岗乡肉牛养殖户焦海见急切地打来电话。余海洋急忙驾车前往。“不要紧,这是牛得了瘤胃积食,调理一周就能好。”余海洋安慰焦海见。
临走时,焦海见拿出1000元给余海洋,被余海洋婉言谢绝。
“小病不收费,大病够本钱。”这是余海洋的座右铭。在他的微信里,有600多个养殖户的微信,涉及附近市县。谁家在哪?养有多少牛羊?余海洋烂熟于胸。
附近冯楼村的刘猛养殖肉牛60多头,由于缺乏养殖技术,肉牛经常患病。余海洋成了刘猛家的常客。像这样的事,虽然余海洋觉得正常,但养殖户们过意不去。他们有的通过微信转账,有的登门道谢,都被余海洋谢绝了。他说:“让养殖技术共享,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致富是我的初心。”多年来,在余海洋的热心帮扶下,常兴镇肉牛养殖户达300余户,养殖肉牛2000余头、白山羊3000多只。
如今的常兴镇,不论是百里河坡还是养殖圈舍,牛羊成群,牧歌嘹亮,一派六畜兴旺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