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峰
近期,在汝南县城东北隅汝河北岸旧城改造时发现一块明万历朝墓碑——明亚中大夫山东布政司右参政一斋孔公墓志铭。墓志铭的主人孔惟德,碑文撰者李宗延、墓盖篆写者桂有根、碑文书丹费必兴,四人都是当时著名的进士和官员。
碑文正文为楷体,字体刚正,笔力雄劲。正文详细记载了孔惟德的家族世系和宦迹,可以弥补《汝宁府志》《汝阳(今汝南)县志》记载错误和不足。墓盖为篆文,“明亚中大夫山东布政司右参政一斋孔公墓志铭”20字笔迹流畅自然,字体圆浑,显示出书者丰厚的书法功底。
石刻的发现,让我们拂去岁月的烟尘,回眸凝望400年前天中大地的一段辉煌和传奇。
墓主人孔惟德(1525~1599年),碑刻作孔闻德,是族谱里的名字。孔惟德字恒甫,汝宁府汝阳县(今汝南县)人,进士孔辅族子,族谱记载其为孔子第62代孙。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陈谨榜二甲81名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迁刑部员外郎。其执法明断。出知泉州,清正严威,尊师重教。时倭寇入境,平倭寇有大功。后转任两浙转运使副使,再移知夔州。擒巨寇王忠等,散其余党。不久归养亲老。起补莱州,赋平差均,士民感戴。升山东副使、参政,后被人污蔑,慨然致仕。在乡闭门课子,子孙多科举入仕。卒年75。裔孙孔暹、孔迈,清初进士。
碑文撰写者李宗延(1558~1627年),字景喆,号崧毓,汝宁府汝阳县(今汝南县三桥镇霍埠口村李楼)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唐文献榜三甲第128名进士,授黔阳县令,调补咸宁、长清等县。所至皆有惠政。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因请册立东宫,削籍归,闲居18年。光宗即位,起光禄寺少卿,历升大理寺卿、都御史、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为官正直敢言,敢于任事。为寺卿,上奏乞修明礼乐条陈十款,为户部,奏蠲辽饷以纾民困,为吏部,创糊签制度。后被魏忠贤排斥出朝,致仕归。天启七年(1627年)卒,谥“庄靖”,赠太子太保。著有《栩栩轩文集》《十三经字诂》《祝鸠氏奏议》《曾子》等,纂修《长清县志》《汝阳县志》等。长子李胤华亦进士。
墓盖题写者桂有根,字征实,汝宁府汝阳县(今汝南县宿鸭湖办事处五里岗社区桂老庄)人。万历十七年(1586年)己丑科焦竑榜三甲第54名进士,授山东金乡令。备悉民隐,爱重文士。3年考满,以政绩最优擢工科给事中,历升兵科左给事中。为官竭力尽忠,正直敢言,多次受到朝廷奖赏,神宗号其“桂髯”。曾上荒淫疏及太庙雷火疏,直指神宗过失,神宗为之改容而不罪。历任吏科都给事中、太常卿、南京左通政、南太常卿,以工部右侍郎致仕。卒祀乡贤。
碑文书写者费必兴(1553~1616年),字应祥,号海门,汝宁府群牧所(汝南县城)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唐文献榜三甲第135名进士,刑部观政。期满授中书舍人,擢南礼科给事中。因同御史李宗延、李本固等谏请册立东宫,削籍归。与诸子侄琴樽相娱,寄情翰墨20年。光宗即位,召及之,已卒,赠光禄少卿。河南登封永泰寺有其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记》存世。
今天的汝南县城(前身悬瓠城)肇建和形成于东晋。随之在风云激荡、烽火连天的南北朝,在宋(北)魏悬瓠之战的刀光剑影中骤然登上历史舞台。从那时起,这座位于淮北平原,三面环汝水而建的城邑便以其卓越的地理形胜后来居上,在崛起成为新的绾毂中原的军事重镇的同时,也结束了豫东南统治重心长期漂移不定的历史,成为此后1000多年这块土地无可撼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荟四方之辐轴,萃八面之文化”(宋·欧阳修)的汝南,在1000余年的历史中因其地处要冲,曾数度沦为全国瞩目的战事中心。但无论是在战乱或是和平时期,绵延不绝的文脉和浓郁的文艺气质始终是这座著名州(豫州、蔡州)、府(汝宁府)的内在主线和丰盈底色。倾慕中原文明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在他最钟情的这座(北魏)帝国南方大本营(悬瓠城)3次驻跸,与群臣对酒当歌,共同演绎了大气高端、逼格满满的方丈竹堂“皇家诗会”,抒发了对一统江山和实现文化昌明的向往和期盼。生命最后时刻的颜真卿在此写下《移蔡贴》与“天中山”碑文,成为书法经典,更成为精神丰碑。韩愈、苏东坡、欧阳修等一众文坛大咖或驻于此,或游于斯,或守斯土,相继留下了关于这方热土的辉映千载的锦绣文字。在此加持下,一代代的汝南人赓续先贤,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人文水准明显高于周边,宋代时曾出现过兄弟双状元(孙仅、孙何)的佳话和传奇。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汝宁知府廖自显在天中山下创建天中书院,这成为在当时及以后影响极其深远的重要事件。书院于嘉靖四十一年(1561年)由汝宁知府徐中行重建,当时的文坛领袖、“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专门为此撰写了《天中书院碑颂》。以天中书院为主要代表的各类书院(时有五大书院,分布在今汝南县城内外)的创建和发展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本地人才的培育。“当其时,教养兼施,英贤辈出,长养人才,殆与黉学相为表里,猗欤盛矣!(清·金镇)”据不完全统计,在明嘉靖、万历两朝,汝宁府考取进士79人,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均为汝阳县(今汝南县)人,人才之盛直追两汉,独步海内。
当其时也,特别是进入万历朝,汝阳(今汝南)籍人经科举之途而累进至中央或地方五品及以上高官者望衡对宇、冠盖相接,蔚为大观。他们衣锦还乡或致仕归乡后在汝南城乡留下了众多高端厚重、震撼惊艳的石刻(牌坊、墓碑、功德牌)等。然世事变迁,随着汝宁府城在近代逐渐演变为一般县城,也因20世纪中叶以来传统社会的解构和社会生态的剧烈嬗变,这些宝贵的遗物被快速地损毁、流散、遗忘和湮灭。所幸那个时代距今并不久远,相关聚落及后人(族人)尚在,这些实物仍有相当留存,它们默默讲述也无可置疑地印证了那个时期汝宁府(主要是汝阳县)的文风和仕宦鼎盛。此次发现的石刻即是历经风雨、劫后余生保留下来的珍贵遗宝。
比较巧的是,石刻的撰、书者,即李宗延、桂有根、费必兴3人正是在万历朝为争“国本(即册立东宫)”而联名上表与万历帝谏争的“汝半朝”6位汝南籍大臣中的3位。此事震动朝野,“汝半朝”之名也由此蜚声四方。
明代为科举制成熟时期,李宗延、桂有根、费必兴以进士出身并先后在朝廷六部担任主官,其学养功力自不待言。仅从书法看此碑亦是楷、篆俱佳,非同凡品,一瞥惊鸿、相当了得。这些从汝宁府汝阳县(今汝南县)走出的“汝半朝”人物,在晚明政坛进则砥节砺行、政声卓著,大义担当,朝野钦敬。退则敦亲睦族、造福桑梓,著书立说,遗泽后世,成为当时闻名海内的仕林标杆。
天中之地曾先后两次出现过“汝半朝”的盛景。与光耀史册的东汉汝南郡(时辖37县,郡治在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汝半朝”一脉相承的明万历朝汝宁府汝阳县“汝半朝”亦非浪得虚名。此碑从当事者名气、事迹和书法衡之,足为“三绝”,与形成于唐代汝南的名震天下的《平淮西碑》堪称双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