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6日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上接A4版)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古吟唱,穿越历史照进现实;全面小康的历史丰碑,矗立在新时代复兴之路上。
  以人民为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幸福。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人民的期盼。
  10年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一组组数字背后,无数笑颜绽放。
  “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食品安全监管……一桩桩民生“小事”,一次次成为改革聚焦的“大计”。涓滴汇流,让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更暖。
  聚焦“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司法体制改革直击靶心,一批冤错案依法纠正,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人心向背定义“最大的政治”,一段对话更显意味深长:
  2021年春天,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王德利家做客。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殷殷初心如磐,时代答卷常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0年夙夜在公,真切炽热的人民情怀,凝成质朴无华、赤忱无比的告白——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着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有两次“三中全会”注定是划时代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2013年11月12日,人民大会堂。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通过,全场掌声如潮。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觉。
  由此起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绘就“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同全面深化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破立结合、相得益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13方面制度安排,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
  从广东深圳到安徽小岗,从海南洋浦到上海浦东……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改革精神。
  在新年贺词中号召“将改革进行到底”,把集体学习课堂搬到中关村,带头起立向“改革先锋”鼓掌致敬……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改革、亲自推动改革。
  2018年3月28日下午,中南海。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的身份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上,总书记从改革方法论的高度强调了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领导的重要性,并同大家一道逐一审议《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等10余份具体改革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像这样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60多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挺进,构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从党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
  经过几十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方案。
  党的机构罕见地纳入改革范畴;仅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就有21个部级机构、58名班子正副职数被核减;一个国地税合并,精简近一半司局级机构……
  当时看到这份改革方案,一位省委书记感叹:“力度之大超出预料,有些过去有共识但没做成,有些过去想到了但做不成。”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早在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定下了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要动奶酪的、是要触动利益的、也是真刀真枪的,是需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的。”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力克群团“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一个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老百姓的体会最真切。
  户籍制度改革破冰前行,脱胎于计划经济年代那堵“无形的墙”轰然倒地;100多万河长上岗,千万条江河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纠偏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民意民智广泛纳入决策程序,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10年来,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洞察时与势,统筹破与立,融通制与治。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
  10年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2年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中央综合展区,一艘“奇迹号”中国巨轮模型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一叶叶“风帆”上鲜明的数字,标示出新时代10年中国经济“量”的跨越,更彰显“质”的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从499亿元增加到1817亿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发射240余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主动,领航中国经济巨轮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指针拨回2012年。
  经济增速下滑、环境污染频发、粗放发展难以为继……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充分调研和深邃思考。
  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一场经济工作座谈会。
  会上,来自广东的省市区镇各级干部代表和部分企业家纷纷发言,总书记一边认真听,一边仔细记,不时插话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回京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2013年7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同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判断;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敏锐把握发展之变,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
  2015年,“十二五”收官。主持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提出,“首先要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全面开启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4年5月23日,总书记在中国商飞公司考察时,曾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指出“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
  2022年9月,C919大型客机取得型号合格证,将于年底交付首架飞机。总书记指出:“要有雄心壮志,世界科技巅峰我们都要奋勇攀登”。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10年来,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一路跃升至2022年的第11位。
  2016年伊始,一场深刻体现发展理念变革的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许多参会人员感觉“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长江上、中、下游调研,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
  (下转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