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7日
张海山:返乡创业竞风流
    张海山的猪舍。全媒体记者 熊国森/摄

  全媒体记者 张新义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需要人才支撑。近年来,包括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各类人才,选择到广阔的农村创业、就业,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奉献智慧,增长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确山县三里河街道南泉社区,有一位返乡创业的中专毕业生,30年来孜孜以求,初心不改,发挥专业特长,服务乡邻群众,扎实干事创业,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他,就是共产党员、南泉社区杨西组组长张海山。
  返回乡村发挥所长服务乡亲
  20世纪90年代,中专生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人们眼里的“香饽饽”。从农村考入中专的张海山在农校学的是畜牧专业,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想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乡亲们做点事。
  那时候,没有大规模养殖户,村民都是零散喂养为数不多的家禽家畜。张海山一边务农,一边钻研和巩固在学校学习的畜牧饲养、畜禽病防疫等专业知识。
  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都知道杨西组有个学习畜牧专业的中专毕业生。一开始,谁家的家禽家畜有了疾病,都去找张海山,询诊问药。张海山总是热情地给他们讲解,或者跟着他们到畜禽圈舍里,现场诊治。是不是喂饲料中出现了问题,是不是圈舍通风不好、湿气太重,是不是早期预防没有跟上等,张海山结合畜禽出现的症状,给村民们讲得头头是道,并教他们如何医治和预防。
  张海山帮助村民给畜禽看病只收医药的成本费。“看到乡亲们的畜禽经过治疗痊愈了,我心里也喜滋滋的。”张海山说。
  后来,找张海山给畜禽诊疗的乡亲们越来越多,甚至周边任店、李新店等乡镇的村民都找上门来。对此,不管路途多远,张海山都是满口答应。
  张海山告诉记者,有一年,任店镇一位老大娘找到他家,说家里养的几只鸡出现了病症。当时正值寒冬,雪花飞舞,张海山推着自行车就和老大娘一起出门了。经过打针治疗,老大娘家的鸡病情很快好转。张海山这才冒着雪,摸黑十多公里回到了家中。“当时我就想,这几只鸡可是老大娘的贵重家产,跑再远我也觉得值。”张海山说。
  扎根乡村发展养殖感召乡亲
  刚返乡那几年,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的张海山,思考最多的是,怎样通过发展产业,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
  闲暇时,他经常和村民交流自己的想法,说建养殖场可以发家致富。但建养殖场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合适的场地。面对这些,村民们打起了退堂鼓。
  想要带着别人干,就要自己做示范。张海山有一股子闯劲儿,没有启动资金,他找亲戚朋友借,没有建设场地,他跑有关部门在可以建的地方选址,没有人手帮忙,他就发动父母、妻子一块干。经过不懈努力,猪舍终于建好了。
  随后的日子里,他整日待在猪舍里,看猪仔进食,给猪仔打防疫针,甚至有时带着铺盖,睡在猪舍旁边。
  由于张海山能吃苦、懂技术、会经营,他的猪场规模越来越大,由当初的年出栏几十头猪,到后来每年几百头、上千头,慢慢走上了致富路。
  “海山能干好,咱也能干好。”看到张海山靠辛勤养殖发了家,村民们都想搞养殖。张海山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建造猪舍,如何达到环保要求,饲料如何配比,如何早起预防,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杨西组有很多人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守望乡村发扬品格回馈乡亲
  张海山所在的杨西组,是当地着力打造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步入村头,宽阔的水泥路,成排的路灯,新颖的花坛,以及整齐的平房、楼房,向人们展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绚丽图景。张海山家紧邻路边,两层小楼造型别致,不大的院落收拾得如百花园。
  村民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对农村环境整治下了很大功夫,他们在村子里生活很舒畅。一位村民对记者说:“海山可是个热心人,他致富了也不忘乡亲们,谁家有了困难需要用钱,找他借点儿,他从不拒绝。”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村民组长,近年来张海山心里想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村民组的大事小情,他都记挂在心上。邻里偶尔有了小纠纷,他入情入理去调解,农忙时谁家缺劳力,他义无反顾去帮忙,村民组人居环境整治,他总是走在前面,疫情防控,他不但积极做好宣传,还多次捐款捐物。
  “我虽然只是个村民小组长,但也是一名党员,要做给群众看,展现党员的好形象。”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张海山的真挚情怀。
  在张海山家中,记者看到了一摞荣誉证书,其中有社区发给他的“抗疫先进个人”,街道颁发的“十星级文明户”和“优秀共产党员”等。
  张海山,这位淳朴的乡村汉子,以海一样的深沉、山一样的坚毅,用下乡创业的激情,守望着美丽乡村,以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带领乡亲们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美好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