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8日
西平笔记(二题)
  文/奚家坤
   石佛堂
  明朝时期,西平五沟营张湾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张文佐,一个叫张贵。一个为人忠厚,文采飞扬;一个为人精明,善于经营。据西平旧志记载,张文佐,字良弼,五沟营张湾人,渊子,明成化七年辛卯科举人,二十年甲辰科进士。历任山西平阳府知府、浙江粮储道、山东布政司左参政。张文佐为官公正,两袖清风,颇得百姓好评。张贵,生平不详,民间传说他是一粮商,原为张文佐同窗,科举落选后外出经商,因善于经营,集有万贯家产。
  明嘉靖年间,张贵在山西泽州经商已经二十多年,集下了万贯家产。同行是冤家,张贵在生意圈中名声颇佳,却是少数同行的仇人,同行多次设计陷害,均被张贵识破。一来二去,张贵便萌生了急流勇退的想法。主意一定,张贵便悄悄变卖家产,换成真金白银便于携带。攒下这万贯家产不容易,要想将这万贯家产顺利地带回西平更不容易。正在这时,张贵听说在山西做官的同乡张文佐任期届满即将还乡省亲,于是,便给张文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贵直言不讳地说自己经商发了财,当初经商时曾在佛祖前许下宏愿,为了还愿,要带五尊大佛、十八个罗汉回家建庙供奉,听说平阳的石雕好,请张大人代为定制,随信附有石佛的规格尺寸。张文佐本是张贵的好友和同乡,见又是善事,为不耽误行程,便即刻安排家人张罗此事。这件事不知如何竟传了出去,并越说越玄。张文佐是个清官,秉公执法,所以树敌较多。他的政敌听说他要带石佛还乡,喜出望外,一致认定传言属实——他是在玩障眼法,利用石佛偷运赃银,于是联名弹劾。皇上接到奏章,犹豫不决。张文佐是个清官,名声颇佳,可是弹劾者言之凿凿,无奈,只好派锦衣卫暗中调查。石佛刻好,张文佐携佛省亲还乡,谁知刚出自己的辖地,便受到锦衣卫的盘查。身正不怕影子斜,张文佐虽气得够呛,但也无话可说。锦衣卫搜来查去,一无所获,尴尬地回去复命。且说晋豫两省的土匪听说张大人要带佛携宝返乡,早在沿途布下眼线,做好了多处伏击的准备。一日,忽然一眼线来报,说张大人的石佛叫锦衣卫查获,匪首痛心疾首,后悔没有提前下手,煮熟的鸭子飞了。后又有眼线来报,说消息有误,张大人的石佛里根本没有珍宝,锦衣卫一无所获。听到这个消息,多数土匪一哄而散,独一匪首不信,化装成商人潜入驿站,趁天黑查看,果然在石佛上找到了暗格,伸手一摸,竟空无一物。到了泽州张贵和张文佐会合,两家人取道河南沁阳一同返回西平。
  回到张庄后,张贵在庄东购了一块地,修了一座佛堂,把石雕的五佛十八罗汉放到庙里,虔诚供奉,成了吃斋念佛的信士。以后,四方百姓年年去那里烧香上供。张庄的名字也变成了石佛堂。
  张文佐始终不知道自己帮张贵携带财宝的秘密。张贵临终时告诉家人,石佛携宝的消息是他暗中派人散布的,此时,张文佐已病逝多年。
   戏痴
  旧时,西平吕店乡靠近官道,从驻马店到漯河,从西平到舞阳吕店街居中,南来北往的人赶到此处正是吃饭休息的时候。流动人口多,逐渐就形成了集市,有了集市,来的人就更多。那时,乡下没有娱乐项目,碰上起戏和唱大鼓书的宛如过年,许多人常常跑几十里来听戏。吕店适逢交通要道,常有戏班子走动,耳濡目染,吕店人大多会唱几句。
  吕店常寺村有一个戏痴,爱唱曲子戏。他本是个文盲,但记忆力奇佳,且有乐感,再难唱的戏他听过几次,就能有板有眼地唱一段。乡人见面,听他唱戏,便夸他唱得好,其实乡人并不是真夸,不过应个礼节,偏他实性,以为是真,就问和戏班子里的角比如何,乡人笑着说,差不多,就差那么一小点。就为了赶上这差不多的一小点,他除了吃饭睡觉不唱,干什么都唱,久而久之,就有些神叨,说起话来也用曲子腔。乡人当面喊他戏迷,背地里叫他神经,后来,连他的名字都忘记了。
  有一次,有一个确山人往舞阳去,迷了路,走到常寺问路,看见戏痴在菜园浇水,问他,掌柜的,往舞阳走哪?他抬头看看,没理睬问路人。这时,旁边过来一个老太太说,跟他说话得用曲子调,不然他就不理你。凑巧,这个过路人正是唱曲子的,开口唱洋调:掌柜的往舞阳走那条路?戏痴随口接唱:庄西头往北拐一直往西。戏痴唱完用手一指,丢掉了辘轳桶,“扑通”一声辘轳把他打到井里去了,来了好多人打捞。戏痴的闺女听说跑来,跪在井台连喊数声,没人应,有乡人说唱几句试试。戏痴的闺女连忙哭唱起来:哭一声老爹爹,死哩太苦。这年天旱,井水不深,戏痴听见闺女在井口哭唱,忙接唱:小女儿莫担心,爹有惊无忧。
  乡人皆叹息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