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5日
躬耕残疾人事业的“老黄牛”
——记开发区残联理事长胡军
    ▲胡军(中)组织志愿者开展法律进社区宣传活动。▶胡军(左一)带领医护人员下乡走村入户,为重度残疾人办理残疾证。


  文/图 全媒体记者 袁敏通讯员 徐宇
  10多年来,他凭着一股牛劲儿,始终把残疾人的冷暖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他先后被授予“全市扶残助残先进工作者”、开发区“老黄牛”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荣立区级三等功。在他的带领下,开发区残联多次被国家、省、市政府残工委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6年取得全市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等领导多次到开发区调研残疾人工作。他就是一心扑在残联工作上、竭尽全力为残疾人奉献大爱的开发区残联理事长胡军。
  从事残疾人工作10多年来,胡军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问题,让全区残疾人过上自足幸福的生活是他最大的愿望。
  “二级以上肢体和智力重度残疾人家庭脱贫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要想让这样的家庭增收脱贫,必须让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的照料,解除他们家庭的后顾之忧。”胡军说。为解决这个难题,他积极做好推动、协调工作。2018年2月20日,开发区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动工建设,短短20多天就完成了由改建到入住的任务,成为全市首家服务设施最全、功能最完善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了示范带动和经验推广作用。目前,开发区已建成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2个、日间照料机构2个,累计入住残疾人153人,日间照料24300多人次。
  为赶进度,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采取改建与设备安装同步推进模式。胡军带领残联工作人员白天黑夜连轴转,由于操劳过度,他的眼球曾多次出血。当时,82岁的母亲因病住院他都没有留在身边照顾,这件事成为他心中深深的遗憾。
  胡军心中不仅时刻牵挂着重度残疾人的生活问题,还牵挂着残疾人的教育问题。他先后为96名残疾学生捐款36万元,个人资助5名残疾学生。
  为了给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胡军一方面和同事积极为残疾人开展康复服务,提升残疾人身体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盲人按摩、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就业培训,全力助推残疾人就业。关王庙乡荒坡陆村的吴亮,现年37岁,家里4口人,由于颈椎骨折,造成下肢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吴亮母亲杜爱荣下肢瘫痪,出入都离不开轮椅;奶奶孟庆英91岁,已经没有任何劳动能力;父亲孙书琴,患有肺炎,常年吃药。为了让吴亮家摆脱贫困,胡军将其母子二人接到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生活。“来到托养中心后,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胡叔叔还安排人员教我学习电脑,鼓励我做电商生意,并送给我一部两千多元的智能手机。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电商生意越做越好,月收入1000多元。”吴亮说。
  10多年来,在胡军和区残联广大干部的努力下,开发区残联累计为残疾人发放轮椅、助听器等辅具5000多件,为860名0岁到6岁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为416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培训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家属1426人次,就业率45%以上。
  胡军经常带领开发区残联志愿者对辖区残疾人开展志愿服务。家住开源办事处张楼村的王秋玲,肢体残疾,家里3口人,丈夫魏群伟视力残疾,女儿在上中学,生活十分困难。胡军经常前去看望,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些年,每到农忙季节,胡军都带领志愿者前去帮她家购买化肥、联系机械、抢收抢种。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残疾人生活带来了更多困难。胡军积极行动,组织志愿者开展“红色代办”服务,为辖区残疾人排忧解难。为149户出行不便的残疾老党员、贫困残疾人、孤寡残疾人免费代购青菜、胡萝卜、土豆等;为托养服务机构和盲人按摩机构代办价值10多万元的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有效保证了疫情期间的物资供应。同时,也为200多名参加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亲属提供“红色代办”服务,为他们免费代办轮椅10辆、助听器15台,向卫生服务机构代办蔬菜、瓜果、鸡蛋等生活用品,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残疾人一致好评。
  长年的劳累在胡军身上悄然埋下健康隐患,由于多年作息不规律、吃饭不及时,造成了胃溃疡。工作时,他常常强忍疼痛,悄悄吞下止疼药。2021年4月5日,工作中的胡军突发疾病,被紧急送到医院,经检查他的胃溃疡严重程度令医生震惊,不得不转院做胃部切除手术。面对自己的疾病,胡军说:“我还有一半的胃是好的,比起千千万万的残疾人,我还是幸运的。”
  “残疾人工作是一项光荣而繁杂的工作,我们离残疾人越近,他们离困难就越远。”这是胡军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胡军如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日夜奔走,守护残疾人的温暖和幸福,用大爱和奋斗书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