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画像
全媒体记者郭建光
在天中大地,既有颜真卿挥毫写下的天中山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镌刻在石碑之上,又有千年古寺中伫立的颜鲁公祠纪念着这位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忠勇之士。
颜真卿是我国中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艺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又开一代新风,位居“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之首。
“政可守,不可不守。”颜真卿在《守正帖》中道出自己的心声。颜真卿历仕四朝,刚正直言,为权贵所不容。玄宗朝为杨国忠所排斥,肃宗朝为李辅国所排斥,代宗朝为元载所排斥,德宗朝为杨炎、卢杞所排斥,最终被卢杞陷害慷慨赴死而不悔。
“登上天中山,一步可登天”。民谚中的天中山与星空遥望,令前去寻古的人们心中遥寄哀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借用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诗句而追思慕古,时光跨越千年留下古人熠熠生辉的高尚品格,影响着一代代的华夏儿女。就让我们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触摸颜真卿波澜壮阔的一生。
奉诏劝降 命丧贼手
公元783年,对颜真卿来说,此次奉朝廷之命前去说降,吉凶未卜。可是老臣的耿耿忠心还是驱使他慷慨赴死,虽九死而不悔。临行前,他已经挑灯为自己写下遗言,看得他的妻子老泪纵横,悲不能已,深感此次颜公的劝降之路必定坎坷。
对四朝元老、太子太傅颜真卿来说,大江大浪见得多了。洞察秋毫的他长髯飘飘,嘴角蠕动几下,强装镇定安排后事,然后连夜奔赴开封做好与李希烈相见的准备。当然,这次见面李希烈碍于颜真卿的名望还是以礼相待。不过面对眼前这个淮宁军宣慰使的晓以大义,李希烈避重就轻,言语中极力躲闪,他胸中充满对朝廷的仇恨,怀揣自立为王的野心,幻想着让颜公归顺自己,成就自己的大业。
身经百战、高风亮节的颜真卿岂能被叛贼三言两语说服?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次相见,李希烈拂袖而去,并命人将颜公幽禁。
史书是这么记载的:李希烈大摆宴席犒劳他的爪牙,请颜真卿赴宴。当时朱滔、王武俊等人也在酒宴就座,他们看着颜真卿对李希烈说:“大人想称帝,如想任命宰相,谁能比得上太师?”
颜真卿态度严肃地驳斥他们说:“这是什么宰相!诸位听说颜杲卿没有?他是我哥哥。安禄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杀害的时候,口里不停地骂贼。我已年迈,官做到太师,到死我都要保持哥哥的气节,怎会接受你们的威胁利诱呢!”那些叛贼们听了这番话,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被囚禁了一年多,颜真卿估计必然被杀死,就写了临终前的奏章,写了墓志铭、祭文,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准备。
唐德宗收复长安,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被处死。李希烈听说后发了怒,就派人把77岁的颜真卿勒死了。
颜真卿去世时,已官至吏部尚书(三品)、太子太师(从一品)。他死后,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把他追赠为司徒(正一品)。这样一个当朝大员,为何会被朝廷派去劝降?李希烈当真值得朝廷大动干戈吗?
精忠报国 不甘同流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县人。
他少时挑灯夜读,孜孜不倦,饱读诗书,文采飞扬,尤其是书法汲取古人又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他仕途颇顺,升官加爵,光耀门楣;他孝顺父母,关照兄妹,名声在外。公元734年,年仅25岁的颜真卿中进士甲科,顺利踏入仕途,做了九品“校书郎”,主要职责是修正历史典籍。
公元752年,43岁的颜真卿晋升为次五品的“武部员外郎”,但上任才一年,就因为得罪奸相杨国忠,被排挤出京城,出任平原太守。
他主政平原郡时,察觉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于是托词大雨久下不停,修城墙加固护城河,偷偷统计能打仗男子,储备粮草,表面上却与当地文人骚客游船上吟诗作赋、饮酒作乐。
没过多久,安禄山反叛,目标是先打下唐朝陪都洛阳城,然后从潼关西进,直取长安城。叛军一路高歌猛进,河朔都被攻陷,只有平原郡城郭守卫完备久攻不下。于是,颜真卿派人星夜兼程禀奏皇上安禄山反叛之事。
唐玄宗起初听闻安禄山叛变,感慨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听说平原郡安然无恙,就对身边的人说:“我都不知道颜真卿长什么样,他做得却这么好!”
安禄山攻陷了洛阳,杀死了洛阳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派段子光拿3人的头来黄河北边示众,让颜真卿感受到阵阵寒意。然而,颜真卿有胆有识,担心将士信心受影响,于是腰斩了段子光,秘密藏起3人的头。直到局势缓和,才取出3人的头戴帽佩饰,用草做成身体四肢,用棺木装殓祭祀殡葬,立了牌位痛哭。
在奋力抵抗中,颜真卿的堂哥、常山太守颜杲卿也在奋力抵抗叛军,跟堂弟颜真卿遥相呼应,极大牵制了叛军进攻长安城的计划。
颜氏兄弟视死捍卫大唐江山的举动震撼了很多人,之前失守的17个郡县,自动归顺大唐王朝。安禄山闻此大怒,于是下令一定要给颜氏兄弟一个颜色看看,让史思明率领精锐部队围城。颜杲卿率领的守军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半个月后弹尽粮绝,被叛军攻破城池。颜杲卿和幼子颜季明、侄子颜诩、部下袁履谦,以及30多口家眷无一幸免,被叛军肢解。
直到758年,战事缓和下来,颜真卿才派侄子颜泉明(颜杲卿长子)前去收殓亲人的遗骸。颜泉明仅仅找回父亲的一个脚骨以及弟弟的头骨。
颜真卿捶胸痛哭、悲愤不已,含泪写下了行书名篇《祭侄文稿》。这幅饱含悲痛之情的书法作品,线条凝重滞涩又神采飞扬,“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让行书到达臻华的妙境。
书品如人品,为官当有声。“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中对安禄山叛军的疾恶如仇,与颜真卿的爱国之情结合起来,使得作品呈现出律动之感、雄浑之气、忠义之风,人品与书品在任情恣性的挥洒间得到升华。
常山郡失守,平原郡成为北方守军中的一座孤岛。颜真卿继续顽强抵抗叛军,直至历时7年零2个月的“安史之乱”平息下来。
唐代宗登基,将要从陕州回来,颜真卿请求皇帝先拜谒五陵、九庙然后回宫。宰相元载对颜真卿说:“您的意见虽好,可不怎么合时宜。”颜真卿火了,上前说:“用不用在您。进言的人有什么罪过?可朝中的事,怎能容忍您再更改呢!”元载很记恨此事。不久,颜真卿改任检校刑部尚书知省事,多次提升后封鲁郡公。元载被处死,封刑部尚书。
德宗在位,卢杞独揽大权,畏忌颜真卿,改任太子太师。颜真卿曾对卢杞说:“您先父的头被示众到平原郡,脸上血迹我不敢用衣擦拭,而用舌头舔掉,您忍心不容我吗?”卢杞急忙跪拜致敬,但心中愤恨。碰到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就向皇上进言:“颜真卿德高望重,派他前往,必定成功,不必废一兵一卒。”于是,有了颜真卿慷慨赴死的一幕。
颜真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旁边有人劝他不必去。可是皇命难违,一代老臣白发垂髫,乘坐官车,一路飞驰,迎接他的竟然是腥风血雨不归路。
慷慨悲歌 青史永垂
千年古寺北泉寺内,八卦池东的三间偏殿,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汝宁知府潘于正和确山知县徐大来所建的颜鲁公祠,祠内立有颜真卿坐像。
北泉寺位于确山县城西北乐山林场之中,旧名叫天宫,唐朝时改名资福禅寺,宋代又改为万寿禅院。城西有三泉,自南向北而分,名曰南泉、中泉和北泉。因此寺院位居北泉,故称北泉寺。2008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有九曲八卦池,池内泉水清澈见底、甘甜纯净,一年四季不涸。寺院内古柏兀立,干枝蟠结,苍劲拖翠,冠盖如荫。两棵树围一丈多的柏树,相传是唐朝尉迟恭手植,谓之“唐柏”,耸立在“八卦池”两边。分布在寺院内外的4棵白果树,相传植于隋朝,人们称之为“隋果”。
黄淮学院天中历史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余全友指出,颜真卿最终命殒何处,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者认为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死在蔡州,也就是如今的驻马店境内,其一称殉难与龙兴寺内;其二称被李希烈缢死于北泉寺银杏树下,不过这个说法是明朝以后才出现的。
然而,北泉寺独存,龙兴寺何在?
颜真卿表弟颜亮撰《颜真卿行状》中写道:“(建中)四年(783),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以十四州叛,袭陷汝州,执刺史李元平归蔡州。朝廷诏公为淮宁军宣慰使,公乘驿驷至东京……至许州与希烈相见,宣传诏意……宴罢,遂拘公于官舍,令甲卒十人守之……因送公于蔡州龙兴寺居焉。贞元元年(785),河南王师复振……其年八月二十四日又使景臻等害公于龙兴寺幽辱之所,享年七十七。”因为颜亮与颜真卿的特殊身份,又是同一时代的人,所言可信度较高。
在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汝南县文物普查队在和孝镇邱井村发现了两块和龙兴寺有关的石碑,为研究蔡州龙兴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和实物资料。
这两块有关龙兴寺的石碑,一块是“重修苏庄桥记事碑”,碑文为“汝城西南六十……龙尾河间有一石桥苏庄桥……苏庄桥在龙兴寺东南二华里许处”。另一块是“重修龙兴寺碑记”,断为两块,碑文落款年代为“大清光绪三十年”。
和孝镇邱井村距汝南(即历史上的汝阳)正好60里,印证了龙兴寺在汝南境内的说法。
颜真卿遇害后,三军将士为之痛哭,皇帝追赠“司徒”,谥号“文忠”。300多年之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赐颜真卿庙额为“忠烈”,尊其为神。
相传,颜真卿在被李希烈扣留期间,曾走遍蔡州,留下了一些题字,在游历嵖岈山后曾亲书“别是洞天”,留于北峰顶的一块岩石上。他看到当地的天台山,说是周公曾经测量日影、计算岁时节候的地方,便题写下“天中山”3个字,交给寺庙的僧人保管。33年后的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蔡州终于平定。僧人把写有“天中山”3字的颜真卿墨迹上交官府。官府当时就勒石为记。天台山至此被赋予一个崭新洪亮的名字——天中山。
天中山下,在一个砖砌的碑亭中,立着一通2米多高的碑石。该碑历经风雨剥蚀,损毁严重,碑文字迹非常模糊,只有“天中山”3个斗大的字,饱满沉着,气势不凡。仔细辨认,碑石的右侧,刻有“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的字样,另有150多字的隶书小字跋文,已不可辨,是否为颜真卿所作已不可辨。
“兹山陂陀但盈尺,其下盘根乃无极。勇如共工莫可触,力敌愚父无能役。开辟以来传至今,形势虽小当天心。斗极回旋未易测,日影短长犹可寻。石旁阴穴穿洞府,中有神物为之主。祷祠往往见光景,暵旱时时作霖雨。由来丘山贵灵不贵大,正复陂陀亦何怪。”宋代文学家刘敞在《天中山》中不吝溢美之词,当真道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深奥之处。
天中山因唐代大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留下绝笔天中山碑文而名扬天下。天中山文化园在原天中山遗址的基础上修建而成,2017年苏州园林设计院针对天中山园区的整体提升,其中包括颜鲁公祠、颜真卿碑林、颜真卿雕像、历史故事群雕等。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一代名臣颜真卿,不禁肃然起敬。不避生死慷慨赴难是一种担当;面对叛军的软硬兼施怒发冲冠是一种忠诚;面临生死抉择之际,以死明志是一份人间大义。颜真卿的一生,其气节、风骨令人钦佩,也在天中大地印下人生足迹,留下生命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