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2日
“兵支书”闫冬
撸起袖子加油干 走实乡村振兴路
    闫冬查看养猪场。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梅文辉
  一朝入伍,军魂永驻。在洪汝河畔,有一大批组织信任、群众认可的优秀退役军人,他们在创业就业、强村富民、乡村振兴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兵支书”闫冬就是其中的一员。
   投笔从戎 锻造军人优秀品质
  1987年,闫冬出生在新蔡县栎城乡桑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时,他怀揣梦想,应征入伍,成为原济南军区山东蓬莱某部队的一名地面防空兵。
  服役期间,闫冬苦练本领,熟练掌握技能,锤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用血汗浇筑军旅生涯的“尖兵”之路。
  2005年,闫冬参加军区大比武,表现突出,成绩优异,获得“军事全能装备号手”“优秀士兵”奖章。次年,担任班长。2008年4月,他被派往重庆军工厂学习深造,回来后,出色指挥完成了进口俄罗斯新型军事装备的接收任务。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是这一年,上级党委破格提拔闫冬为营部分队大队长职务,直接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忠诚履职、严于律己、宽厚待人,闫冬带领营部分队一度成为部队训练的“磨刀石”。2016年11月,闫冬退伍,他用12年的青春书写了守卫祖国、无悔人生的满意答卷。
  返乡创业 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如火如荼。偶然间,闫冬在电视上看到一档养殖致富节目,引起了他的兴趣,萌生了创业的想法。说干就干,他用自己的退伍津贴修缮了自家以前废弃的养猪场,花费近20万元建造2000多平方米的沼气池,用于发电,供全村使用。
  “养猪大家都会,但把种猪养好还真是个技术活。”闫冬说,通过驻村干部的帮扶,他先后赴周口、郑州、武汉等地考察养猪项目,实地学习养猪经验。通过手机、网络、养殖书籍,闫冬如饥似渴地汲取养殖知识,并在实践中反复尝试改良养殖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钻研换来了他独有的养猪“秘诀”。2019年,养猪市场行情好,闫冬的猪场出栏了上千头猪,他如愿获得人生第一桶金,走上了小康路。富而思源,闫冬创建多个养猪联盟微信群,毫无保留地把养猪“秘诀”分享给同行,受益群众达上千户。由此,他也成了十里八乡交口称赞的“猪倌”老板。
   永葆初心 建功乡村振兴战场
  2021年3月,桑庄村“两委”换届选举,闫冬以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他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了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羊”作用,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推行“党建+生态农业”“党建+公司+农户”“党建+特色品牌+互联网”等模式,形成新型农业主体带动致富、村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思路。
  “以前田间地头的臭水沟变成了现在的灌溉水渠,狭窄的机耕路如今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村里还通了公交车……”村民赵大爷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村里的变化:“我们把土地租给种植合作社,在合作社里干活,不仅有时间照看孙子孙女,收入也比原来稳定。这多亏了闫书记啊。”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当闫冬听说村民葛晨晨考上大学,因家庭困难发愁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四处奔走为其家人申请公益岗位,解决葛晨晨家的经济压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闫冬以身作则,时常鼓励本村学子树立远大理想,用知识改变命运,到军营报效国家。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我在部队时的人生信条。在军营,哨卡就是我的阵地;回到家乡,振兴桑庄就是我的主战场,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实现产业旺、乡村美、群众富、文化兴。”谈起以后,闫冬自信地说。